地点:绿绕亭建造工地,亭子的框架已搭起,几名工匠正在安装亭顶
人物:老木匠、阿木、彩绘张、石匠李、两名年轻工匠
(阿木站在脚手架上,手里拿着榫卯构件,试图往梁上装,可试了好几次都没对上,急得额头冒汗)
阿木:(往下喊)老班主!这榫卯怎么对不上啊?我明明按图纸做的!
(老木匠爬上脚手架,接过构件,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梁上的卯眼)
老木匠:(指着构件)你看,这榫头比卯眼宽了半分,肯定装不进去。之前跟你说过,榫卯要严丝合缝,差一点都不行,赶紧拿下去改。
(阿木红着脸,拿着构件爬下脚手架。另一边,彩绘张正在给亭柱刷颜料,可调配的红色总觉得不对,他皱着眉,反复调试)
彩绘张:(自言自语)不对啊,这红色怎么偏暗?之前看元代彩绘的记载,应该更鲜亮些才对……
石匠李:(走过来,递过一个陶罐)试试这个,我早上在山里找的朱砂,磨成粉掺进去,颜色能亮些。之前我给别家刻碑,用这朱砂上色,风吹日晒都不掉色。
(彩绘张接过陶罐,往颜料里加了些朱砂粉,搅拌均匀后刷在亭柱上 —— 朱红色瞬间鲜亮起来,和亭顶的黛瓦相映成趣。傍晚时分,榫卯构件改好安装完毕,亭柱的彩绘也初见成效,众人站在亭下,看着渐渐成型的绿绕亭,脸上满是期待)
第五幕:亭成诗至
时间:两个月后,清晨,朝霞满天
地点:绿绕亭内及周边,亭子已全部建成 —— 平面近正方形,朱红亭柱上雕着精简的缠枝莲纹样,元代风格的彩绘在亭檐下若隐若现,临池一侧的 “飞来椅” 整齐排列,池塘水面倒映着亭子的身影,宛如一幅画
人物:老木匠、宫束班众人、西溪南村村民、祝允明(明代着名书画家,身着长衫,手持折扇)
(村民们围着绿绕亭,纷纷称赞 —— 有人坐在 “飞来椅” 上,看着池塘;有人摸着亭柱上的雕饰,感叹手艺精巧。宫束班众人站在亭中央,老木匠看着自己的作品,眼里满是欣慰)
村民王:(笑着说)老班主,您这绿绕亭建得太好了!往后咱西溪南,又多了一处好景致!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祝允明沿着池塘边走来,他看着绿绕亭,眼睛一亮,走到亭下,细细打量着亭的结构、雕饰和彩绘)
祝允明:(赞叹道)好一座雅致的亭子!结构工丽,彩绘有元代遗韵,临池设 “飞来椅”,既实用又得景致,建亭之人,真是懂行啊!
老木匠:(拱手行礼)先生过奖了,咱就是一群手艺人,想着给村里建座好亭。
祝允明:(取出纸笔,铺在亭内的石桌上,提笔蘸墨)我刚才看着这亭子,望着周围的田野、池塘,忽有灵感,愿为这亭题诗一首,以表赞叹。
(众人围了过来,看着祝允明挥毫泼墨,诗句渐渐在纸上呈现 ——)
东畴绿绕
西溪南望草萋萋,
一带清川映绿堤。
野老扶犁耕晓雾,
山僧携锡踏春泥。
花明柳暗迷村落,
水秀山青绕屋栖。
最爱堤边双白鹭,
忘机时立钓鱼矶。
(祝允明写完,放下笔,念出诗句,众人听了,都拍手叫好 —— 诗里的西溪南景致,和眼前的绿绕亭、池塘、田野完美契合)
阿木:(小声对彩绘张说)原来咱建的亭子,还能让大文人写诗称赞,太厉害了!
老木匠:(看着诗句,又看着绿绕亭)这亭子,有了诗,才算真正活了。往后,不管过多少年,只要这亭还在,这诗还在,咱西溪南的景致,就永远有人记得。
(朝霞越发明亮,照在绿绕亭的朱红亭柱上,照在祝允明的诗句上,也照在宫束班众人和村民们的笑脸上。池塘里的水波荡漾,倒映着亭子和岸边的柳树,宛如诗中描绘的那般,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艺之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