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当地工匠丙(挠挠头):要不我们试试用当地的一种糯米石灰浆,粘性特别强,说不定能加固基础。
工匠丁(却不以为然,反驳道):这糯米石灰浆虽然粘性好,但我们这次建造的甲秀楼规模大,需要的量太多,短时间内根本制备不出来,而且成本也高。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现场气氛愈发紧张。】
工匠戊(着急地跺脚):都别吵了,再这么吵下去,这楼还建不建了?当务之急是赶紧找到解决办法。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工匠甲突然灵机一动。】
工匠甲(眼睛一亮):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在基础部分采用梅花桩的形式,增加受力点,再结合少量的糯米石灰浆,既能稳固基础,又能控制成本和时间。
工匠乙(沉思片刻,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办法可行,梅花桩能分散压力,让基础更稳固。而且我们可以先在局部进行试验,看看效果如何。
【众人听后,觉得这个方案不错,纷纷表示同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由于梅花桩的施工难度较大,部分当地工匠的技术不够熟练,导致进度缓慢。】
年轻工匠(满脸愧疚):师傅,我们实在是尽力了,这梅花桩的角度和深度太难把握了。
工匠甲(耐心地安慰道):别着急,我来给你们示范一下。这梅花桩的关键在于角度要均匀,深度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受力均衡。
【说着,工匠甲亲自拿起工具,进行示范操作。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要点,当地工匠们围在旁边,认真学习。】
工匠乙(在一旁补充道):大家看清楚了,就按照这个方法来。遇到问题随时问,我们一起把这基础打好。
【在工匠甲和其他宫束班工匠的耐心指导下,当地工匠们逐渐掌握了梅花桩的施工技巧,施工进度也慢慢加快。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搭建楼阁框架时,又因为对建筑风格和结构的理解不同,宫束班与部分当地工匠再次产生了分歧。】
当地工匠丙(指着设计图纸):我觉得这飞甍翘角的弧度太大了,不仅施工难度大,而且看起来也不太稳当,不如改小一点。
工匠丁(坚决反对):这可不行,这飞甍翘角的弧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仅能体现建筑的美观,还符合力学原理,改小了就失去了甲秀楼原本的韵味和气势。
【双方再次陷入激烈的争论,互不相让。这时,一直默默观察的工匠戊站了出来。】
工匠戊(清了清嗓子):大家先冷静一下,我们不妨这样,做一个小型的模型,按照不同的弧度进行搭建,对比一下效果,再做决定。
【众人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于是纷纷动手制作模型。经过一番努力,不同弧度的飞甍翘角模型呈现在大家眼前。经过仔细观察和讨论,众人发现,原本设计的弧度确实在美观和稳定性上达到了最佳平衡。】
当地工匠丙(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看来还是原来的设计好,是我们考虑不周了。
工匠丁(笑着摆摆手):没事,大家都是为了把甲秀楼建好,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只要能找到最好的方案就行。
【通过这次模型对比,双方消除了分歧,达成了共识。在接下来的施工中,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甲秀楼也在众人的努力下,逐渐露出了雏形。 】
第四幕:解决
时间:冲突后
地点:甲秀楼施工现场
内容:
【幕启,施工现场,紧张的气氛稍缓,众人围在模型旁。】
工匠甲(看着模型,语气坚定):既然大家都认可了这个设计,那我们就按照原计划继续施工。接下来,我们要更加注重细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
工匠乙(点头表示同意):没错,尤其是这飞甍翘角的搭建,难度较大,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
【于是,众人各司其职,开始忙碌起来。宫束班的工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耐心地指导当地工匠,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逐渐形成了默契。】
工匠丙(一边操作,一边对年轻工匠说):这榫卯的连接一定要紧密,不能有丝毫松动,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框架的稳固。
年轻工匠(认真地点头,专注地看着工匠丙的示范):师傅,我明白了,我会仔细做好每一个步骤的。
【在基础搭建过程中,众人根据之前讨论的方案,采用梅花桩结合少量糯米石灰浆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基础不牢固的问题。他们先在鳌矶石上按照梅花状的布局打下木桩,然后在木桩之间填充糯米石灰浆,使其凝固后与木桩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基础。】
工匠甲(站在基础上,检查着施工质量,满意地说):大家干得不错,这基础打得很牢固,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往上搭建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