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将来,定要彻底摆脱男耕女织的小农格局。
工商兴邦,城郭繁荣,方为正道!
然则李二面对这陌生景象,终究心存顾虑。
"农耕乃千年基业,是立身之本!"
"李小子,不靠田地过活......你这般变革,是否太过激进了?"
毕竟身为 ,李二肩负着万钧重担。
他深知有时一言可令万家流离,一策或致江山动荡。
李二不得不小心行事。他无法像李沐这般,毫无顾忌地推行社会变革。
何况,李二从未见识过后世工业社会的景象,难以想象其面貌。
见李二踌躇不决,李沐心中涌起一丝不耐。
"老李,我倒要问问,你自己下地耕种吗?"
"工匠需要种地吗?商人需要种地吗?孙思邈那样的医者,又需要种地吗?"
"只要田地有人耕作,粮食产量足够,你何必忧心这些!"
李二怔了怔,李沐所言不差。即便是如今的大唐,也有许多人无须亲手耕种,照样能安稳度日。
这些人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发挥的作用远胜过埋头种地!
---
李二不得不承认,他被李沐说服了。
未来的大唐,确实不必让每个百姓都去种地!
在工坊劳作、经商谋生,同样能养活自己,甚至过得更加富足!
或许,李沐设想的那种没有农田与院落的城镇,终将成为现实!
"李小子,你说得对!"
"有了亩产万斤的红薯,我们确实无需再让那么多人耕作!"
"或许将来,百姓的生活,真的会翻天覆地!"
说着,李二再度低头端详李沐规划的镇子,又一次深陷其中。
他顺着李沐的思路揣摩:工匠领了工钱,去客栈、食肆换取衣食住行之物。
商铺赚了银钱,部分付给伙计作工钱,部分用于采买原料,还有一部分充作税赋上缴朝廷。
真正的利润其实不多,大多钱财都重新流入市井之中。
这,竟又与李沐曾提过的经济流转之道不谋而合!
李二越想,眼中光芒越盛。
他不由再次感叹,李沐的谋划环环相扣,自成一体!
对此,李沐早有预料。
"老李,生产与消费本就是一体的!"
"生产催生消费,消费反哺生产,如此方能构成完整的循环!"
"只要不让任何一环囤积过多财富,百姓必将日益富足,社稷也会愈发繁荣!"
工业经济的循环,才是李沐真正的意图。
这是百姓脱离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后,更进一步的生存之道!
在此循环中,民生将不断改善,技艺产业也将自然进步。
它彻底打破了小农社会千年不变的困境,令世人真正掌握命运!
唯一的缺憾,在于财富可能集中,贫富分化难免。
不过,终将以经济危机的方式重置一切,建立新的平衡。
虽仍有危机,但比起王朝更迭的血腥轮回,经济危机已是温和许多。
华夏三百年一轮的改朝换代,要葬送多少性命?而一场经济危机,却鲜少致命。
若有朝廷调控,渡过难关更是易如反掌。
不过,这些离大唐太过遥远,远到李沐自己都不敢奢望亲眼见证。
因此,他更不会向老李提这些了。
李沐只是点着沙盘,继续为老李描绘未来的盛景。
"老李,你瞧!"
"这座小镇,随着百姓增多,终将扩展成一座城池!"
"此地距长安甚近,可作长安辅城,为都城注入新气息!"
"除冶炼工坊外,尚有织造、陶窑、木作诸业,皆可自成体系。"
"此等产业足可养活大唐万民,令百姓尽享城郭之利!"
李沐将全盘谋划细细说与老李。
李世民愈听愈惊,心中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如此周详的产业布局,必能吸纳无数工匠。
这些匠人又能带动更多家庭脱离农耕,过上城居生活。
大唐的江山社稷,必将焕然一新!
想到此处,李二不禁神往。
"妙!妙!妙!"
"若真能如此,我大唐子民便可更上层楼!"
"这分明是从温饱迈向富足之路啊!"
——
"如此盛世,必当光耀千沐!"
李二已被彻底说服,对工贾之事再无怀疑。
这般蓝图,确可实现!
只要依照李沐之策,梦想指日可待!
见皇帝喜形于色,李沐含笑道:
"自然!"
"我李沐何时妄言?"
"不过眼下规划,尚缺关键一环......"
李二闻言怔住:
"尚缺?"
"缺什么?"
他实在想不出这般盛世还有何不足。
李沐见状挑眉:"老李误会了。"
"非是我贪心,实乃产业尚需补足。"
"工贾之世不仅需要作坊,更需革新农事!"
"譬如粮食蔬果,岂能仍靠农户零星种植?"
"待城居者众,消耗日增,耕作之法亦当变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