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张总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和郑重,缓缓说出了他团队草拟的股权分配初步方案:
“林枫,我们初步商议的方案是……我占股 51% ,老王占 15% ,你占 34% 。你看……这个比例,你觉得怎么样?”
听到这个比例,我的大脑立刻飞速运转起来。
51%!张总这是要掌握绝对控股权!这个股权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也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和掌控欲。
从控制权角度看:
他持股51%,拥有新公司绝对的决策权。
如果他和我联合(51% + 34% = 85%),是压倒性多数,可以完全压制王总。
如果他和王总联合(51% + 15% = 66%),也超过了三分之二的绝对控股线,同样可以把我边缘化。
而我和王总即使联合(34% + 15% = 49%),也无法撼动他的控制地位。
这个设计,确保了他无论与谁结盟,都能牢牢掌控公司。我不禁在心里暗叹一声,怪不得王总私下叫他“老狐狸”,果然名不虚传,在涉及自身根本利益时,算计得滴水不漏。
但冷静下来,从各方贡献价值的角度客观分析:
张总个人出资4个亿,加上他带来的核心团队、二十多项核心专利以及他本人在行业内的声誉和资源,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巨大。
他只要求51%的股权,相对于他投入的真金白银和核心资源来说,这个要价并非不能接受,甚至可以说体现了一定的诚意和让步。如果他狮子大开口,要60%甚至更高,我们也很难拒绝。
王总主要输出的是品控体系和管理经验,属于“软实力”,作价15%也算合理。
恒月出资2个亿,加上现有的市场渠道和未来的市场预期,占34%的股份,虽然失去了控股权,但在当前急需破局的情况下,能绑定张总这样的技术大牛和王总这样的品控专家,借助他们的力量快速把事业做起来,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毕竟,一个快速成长、自己能占有34%股份的巨头,远比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但发展缓慢甚至可能夭折的小公司要强得多。
想通了这些关节,我心中已然有了决断。现在不是斤斤计较控股权的时候,团结一切力量,先把蛋糕做大才是首要任务。
我对着电话,语气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轻松,回答道:“张总,这个股权比例方案,我没有意见。关键还是要看王总那边的想法。”
电话那头的张总显然愣住了,他大概预想了我会讨价还价,却没想到我如此爽快地接受。他沉默了好几秒,才带着难以置信的语气问道:“林枫……你……你真的没意见?这可是控股权……”
我笑了笑,索性把自己的分析和盘托出,既显示我的大度,也表明我不是看不懂,而是从大局出发.
“张总,我明白您的考量。您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团队价值,绝对值这个股份。现阶段,确保新公司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避免未来出现决策僵局,比单纯追求股权比例更重要。只要我们三方目标一致,劲往一处使,把事业做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控股权在谁手里,反而不是第一位的问题。”
我这番坦诚而顾全大局的表态,显然深深触动了张总。
电话里,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震动和一丝……惭愧:“林枫……唉!你小子……看问题透彻,胸怀也比我想象的宽广得多!你这么一说,倒显得我老张有点……有点市侩和小家子气了!”
我赶紧宽慰道:“张总您言重了!商业合作,明确权责利是基础,您考虑周全是对公司负责。咱们现在目标一致,就是把新公司尽快搞起来!”
“对!对对对!”张总的语气重新变得热切起来,“还是你看得远!咱们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我这就去跟老王沟通,尽快把这事敲定!”
挂了和张总的电话,我长舒一口气。股权这个最敏感的问题初步达成共识,意味着新公司的筹建又迈过了至关重要的一关。
下午,又一个好消息如同春风般吹进了我的办公室——是叶蓁蓁从欧洲打来的越洋电话。
“林总!好消息!”叶蓁蓁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和自豪,“我们拿下欧洲市场的第一批正式订单了!合同已经签了,数量可观,交货期定在两个月后!您这边要提前做好生产和供应链的准备了!”
“太好了!蓁蓁!你是我的福将!”我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这么快就打开局面,你立了大功!放心,国内这边我已经搞定了,供应链绝对没问题!我宣布,这个订单,你和欧洲团队所有人的奖金,全部加倍!”
“谢谢林总!”叶蓁蓁的声音里充满了被认可和激励的喜悦,“跟着您做事就是痛快!您从不吝啬奖励,懂得怎么激发大家的干劲儿!我很享受这种感觉!”
又聊了几句订单细节和后续安排,我们才结束通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