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门”基地,网络安全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数据流如同奔腾的星河,无声却汹涌。技术团队正在按照龙月的命令,进行最高级别的内部数据审计,重点筛查“承影”测试前后的一切异常。空气仿佛凝结,只有服务器低沉的嗡鸣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庞大的数据量让进展缓慢。龙月如同亘古不化的冰雕般挺立在指挥台前,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跳动的字符和波形图。她的直觉从未出错,那丝若有若无的不协调感,一定隐藏在某个被遗忘的数据角落。
“长官!”一名年轻的技术员突然喊道,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变调,“发现异常加密数据包!发送时间戳锁定在‘承影’实战测试结束后3分17秒,源地址经过七层动态跳板伪装,最终溯源指向——公共数据查询室,3号终端!接收方是一个……注册信息已注销超过半年的低轨道商业卫星转发器端口!”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过去。
“数据包内容能解析吗?”龙月的声音沉稳如水,但眼神已冰寒刺骨。
“加密方式极其特殊,疑似基于量子噪声的一次性动态密钥,无法直接破译。”技术主管脸色凝重,“但我们对数据包结构进行了深度特征分析和流量模式比对,其数据特征模式……与‘承影’测试数据库中的非核心性能参数摘要库,相似度高达92.7%!”
虽然无法看到具体窃取了什么数据,但发送时间、高超的伪装手段、诡异的接收方,以及这高度吻合的数据特征,几乎可以断定——有内鬼!在“承影”测试成功后极短的时间内,窃取了非核心但依旧敏感的性能参数并成功传出!
“立刻回溯当天所有使用过3号终端的人员名单!精确到毫秒级!”龙月下令,声音斩钉截铁。
庞大的系统日志被快速调取、交叉筛选。当天使用3号终端的人很多,但在那个精确到秒的时间点附近……
屏幕锁定在三个几乎同时进行的匿名登录会话上(公共查询室允许匿名进行基础信息查询)。这三个会话的操作记录如同麻花般交织在一起,难以瞬间剥离。
“狡猾。”龙月冷哼一声。对方显然深谙如何利用公共区域的特性来隐藏痕迹。
“启动深度行为模式分析引擎!比对这三个会话的操作习惯、敲击间隔频率、检索路径的逻辑关联性,甚至光标移动的微小特征!”龙月没有任何犹豫。再狡猾的狐狸,也会在雪地上留下独特的足迹。
技术团队立刻启用更先进的AI算法进行深度挖掘。很快,其中一个会话被系统标记为“高度可疑”。这个会话的查询内容表面看杂乱无章,像是随意浏览,但其深层行为模式分析显示,其浏览路径存在一种隐性的导向性,隐隐围绕着“高能量反应峰值”、“材料极限应力分布”、“异常机动模式”等关键词展开,更像是在有目的地筛选和定位特定信息,而非普通用户的随机查询。
“锁定这个会话。调取当天所有进入过公共查询室的监控录像,进行人脸和行为模式交叉比对,给我把这个人挖出来!”龙月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意。
内鬼,“夜莺”,终于又露出了一丝马脚。
…… …
与此同时,林风正在实验室里迎接另一场“战斗”。
刘院士带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再次“路过”实验室,美其名曰“交流学习”,实则是放心不下,又来“敲打”一下年轻人,尤其是最近风头过盛、却又透着些“古怪”的林风。
“林风啊,‘承影’的测试数据我仔细看了,确实……很惊人。”刘院士推了推眼镜,语气依旧带着保留和审视,“但是,这生物神经直连的负荷问题,我看王猛同志下来的时候状态可不太好啊,肌肉抽搐,精神恍惚。这东西,会不会对驾驶员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性能牺牲战士的健康!”
另一位材料学专家也附和,指着屏幕上“承影”的生物装甲结构:“还有这生物组织的长期稳定性问题、在极端环境下的免疫排斥风险、以及那个生物能量核心的辐射泄漏可能性……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恐怕难以通过最终的安全评审,更别说大规模列装啊。”
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语气中那固有的、对传统路线的维护和对这种“生命与机械融合”新技术的本能怀疑,让刚刚经历“承影”成功、并正被新想法激励的林风感到一阵憋闷。
若是以前,他或许会争辩得面红耳赤,甚至被对方的权威气场压住。但此刻,他感觉不同了。副脑依旧在高效运转,提供着技术支持,但更关键的是,他刚刚在进行汇报前最后的冥想,精神处于一种奇特的“守意”状态——极度清醒、冷静,却又仿佛超然物外,能清晰地感知到对方话语背后的担忧根源,而非仅仅是表面的质疑。
他发现自己对这种源自古老智慧的“冥想”或“道术”方法,适应性极强,进步远超陈老研究员的预期。不过短短数日,他已能较快进入状态,并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对副脑副作用的压制效果也越来越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