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崖位于青岚宗后山深处,并非什么隐秘禁地,却也非寻常弟子常来之处。它更像是一处被时光遗忘了的古老遗迹,静静地矗立在一条蜿蜒灵脉的末端,沐浴着天地精华,承载着无数前人的求索印记。
林尘依照李默导师的指引,穿过一片茂密的古树林,沿着一条被岁月磨砺得光滑的石阶蜿蜒而上。越往上走,空气中的灵气便越发浓郁精纯,呼吸之间,都能感到脏腑被洗涤般的舒泰。然而,与寻常灵气浓郁之地那种勃发的生机不同,此处的灵气更显沉静、古老,仿佛沉淀了万载光阴,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道韵。
石阶的尽头,景象豁然开朗。
一片颇为开阔的崖坪映入眼帘,崖坪边缘便是万丈深渊,云海在脚下翻腾,远处山峦如黛,景色壮丽非凡。崖坪之上,并无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有几处简陋的石台、石凳随意分布,上面布满了风吹雨打的斑驳。最引人注目的,是崖壁之上那些若隐若现、深浅不一的刻痕,以及一些早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古老符文。这些痕迹杂乱无章,有的似剑痕,有的像指印,有的则完全是无法理解的扭曲线条,但它们共同散发着一股沧桑、浩瀚的意念波动,正是李默所说的前辈道韵残留。
此刻,崖坪上已有十几位内门弟子在此静坐悟道。他们分散在各处,彼此间隔甚远,互不打扰。有人眉头紧锁,苦苦思索;有人神色平和,似有所得;也有人气息起伏,仿佛在与某种无形的力量抗争。整个悟道崖弥漫着一种庄严而静谧的气氛,唯有山风掠过崖壁的呜咽声,以及远处云海翻涌的细微声响。
林尘寻了一处靠近崖边、相对僻静的空置石台,学着其他弟子的样子,拂去石台上的灰尘,盘膝坐下。
他并未立刻开始冲击瓶颈,而是依照李默导师的嘱咐,首先尝试“放下”。
放下对突破的执念,放下对张远、赵执事的担忧,放下对未来的焦虑,甚至暂时放下了对《蕴灵诀》、《草木心经》、《枯荣手》的具体修炼法门。他仅仅是将自己放空,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去纯粹地感受这片天地。
他闭上眼睛,放缓呼吸,灵识如同轻柔的触须,缓缓向外延伸。
首先感受到的,是那浓郁而沉静的天地灵气。它们如同无形的潮水,包裹着整个悟道崖,其精纯程度,远胜竹溪苑,甚至比他之前寻找的任何一处灵脉节点都要强。更奇特的是,这里的灵气似乎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缕灵气,都曾见证过无数修士在此呕心沥血,寻求大道。
随后,他的灵识触碰到了崖壁上那些古老的道痕。
刹那间,无数纷杂、破碎的意念碎片,如同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
有一道意念,充满了凌厉无匹、斩断一切的决绝剑意,仿佛能撕裂苍穹!
又有一道意念,厚重如山,承载万物,带着不动如山的沉稳与防御。
还有一道意念,炽热狂放,如同地火奔腾,蕴含着毁灭与新生的力量。
更有一些意念,缥缈难测,似水柔情,或生机勃勃,或死寂冰冷……
这些道韵痕迹残留的意念太过庞杂、破碎,且属性各异,互相冲突。它们并非完整的传承,更像是前辈修士在悟道关键时刻,精神与天地交感,无意中烙印在此地的情绪、感悟的碎片。
林尘只觉得脑海中嗡嗡作响,仿佛有无数人在他耳边嘶吼、低语、诵经、论道,各种截然不同的“道”与“理”相互碰撞,让他心神摇曳,几乎难以自持。他闷哼一声,脸色微微发白,连忙收敛灵识,不敢再轻易去触碰那些最深奥、最混乱的区域。
“难怪李默导师说此地对悟道有益,却也蕴含风险。若心志不坚,或贪多嚼不烂,极易被这些杂乱道韵影响,甚至走火入魔。”林尘心有余悸,更加理解了李默让他“放下执念”、“只是感受”的深意。
他不再主动去“捕捉”那些道韵,而是守住自身灵台一点清明,如同一个旁观者,任由那些杂乱意念如同背景音般在周围流淌,却不让它们主导自己的心神。
他将主要的注意力,重新放回了对天地灵气,尤其是对木属性灵气的感悟上。
《草木心经》的心法在心头默默流转。“夫草木者,天地之灵也。其心至诚,感四时之变,通阴阳之理……”
他尝试着,不再将木灵气仅仅视为一种可供驱使的能量,而是真正将其当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存在去沟通、去理解。
他的灵识,如同温柔的涟漪,拂过崖壁上石缝间顽强生长的几株虬结古松,拂过崖畔在狂风中摇曳却始终不断的一丛劲草。
他“听”到了古松那缓慢而坚韧的“呼吸”,它的根系深深扎入岩石,汲取着微薄的养分和水分,它的枝叶舒展,承受着千年风霜雨雪,树皮上满是皲裂的疤痕,却依旧挺拔苍翠。那是一种历经磨难而不倒的“韧性”,一种沉默而强大的生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