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先生顿时来了精神,推了推老花镜:"年轻人,你有所不知。这佛跳墙的历史可长了,最早能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当年福州官钱局的一位官员为宴请布政使周莲,他夫人亲自下厨,用鸡、鸭、羊肘、猪蹄等十八种食材,配上绍酒、红枣,密封在酒坛里慢蒸,做出来的菜香气四溢,这就是最早的'福寿全'。"
史国栋连忙掏出笔记本记录。郑老先生喝了口茶,继续说道:"后来啊,有个叫郑春发的厨师把这道菜改良了,减少肉类,增加海鲜,还在福州开了聚春园菜馆。再后来,因为'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这句诗,这菜就改名成了佛跳墙。我啊,就是郑春发的后人!"
史国栋眼睛一亮,佛跳墙的后人史国栋在福州时经过反复寻找而不得,却不料在广东遇上了,怎么能白白放过这个学习机会。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佛跳墙熬制方面真正的行家。
于是他立刻诚恳地说道:"郑老先生,我是做火锅生意的,一直想改良白味汤锅底。您能不能指点一二?"
郑老先生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笑道:"看你这么有诚意,我就跟你说说。这佛跳墙讲究的是'一盅煨尽海陆珍',但现在的年轻人哪里吃得起那么名贵的食材?关键是要抓住精髓——汤底要浓而不腻,鲜味要层次分明。"
接下来的日子里,史国栋频繁拜访郑老先生。从食材搭配到火候控制,从汤底熬制到调味技巧,老先生知无不言。史国栋发现,佛跳墙的制作工艺虽然繁复,但核心在于"慢工出细活",这和火锅追求效率的特点恰好形成对比。
如何将佛跳墙的风味融入火锅汤底?史国栋陷入了思考。他尝试用普通食材替代昂贵的鲍鱼、鱼翅,用鸡骨、猪骨、干贝、海带等熬制高汤,再加入香菇、花胶提升鲜味。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找到了最佳配比:用小火慢炖8小时的高汤,配上现熬的葱油和特制的海鲜酱,既保留了佛跳墙的醇厚,又符合火锅的便捷性。
新推出的"佛跳墙风味汤锅"很快在广州试点。为了突出特色,史国栋特意定制了古朴的陶制汤锅,还在店内布置了介绍佛跳墙历史的文化墙。开业当天,郑老先生亲自到场,为顾客讲述这道名菜的前世今生。
"这汤底鲜得掉眉毛!"所以胖胖的女顾客正在发表感慨。
"喝起来既有海鲜的鲜甜,又有肉汤的醇厚,真是绝了!"一位北京来南方旅游的老先生开心的说道。
顾客的好评如潮,新开业的各家直营店和加盟店在试营业期间门店客流量增长了四倍,翻台率提高了三倍。史国栋趁热打铁,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寻味佛跳墙"话题,邀请美食博主探店,还推出了"带父母吃佛跳墙火锅享半价"的暖心活动。
与此同时,史国栋没有忘记成本控制。他与本地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批量采购优质食材;优化后厨流程,将汤底预制时间缩短了一半。这些措施让新汤底的成本仅比原有白味汤底增加15%,但客单价却提升了20%。
三个月后,“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的佛跳墙风味火锅汤锅在广东全省推广。数据显示,新汤底的点单率达到42%,带动整体营业额增长35%。更重要的是,原本对加盟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纷纷抛出橄榄枝,短短一个月内就新增了32家加盟店。
站在珠江边,史国栋感慨万千。谁能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竟让川渝火锅与百年名菜擦出火花。他知道,这次创新不仅为品牌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更证明了传统美食在新时代依然有着无限可能。
而在不远处的老城区,郑光大老先生正坐在自家小院里,看着电视里报道“川渝味道·鱼阳鲜火锅″的新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两个时代的美食智慧,就这样在火锅汤锅中完美交融。
这天,在会议室,史国栋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指尖在会议桌面键盘上快速敲击。随着佛跳墙风味汤锅的成功,"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在广东市场站稳脚跟,但他深知,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扩张,必须攻克成本管理的难关。"李秘书,把近三个月的供应链数据和门店运营报表调出来,我们再开个线上会议。"他对着电话说道。
半小时后,视频会议室内,广东片区负责人柳乐瑶、技术团队负责人和供应链主管悉数上线。史国栋调出热力图:"大家看,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食材损耗率最高的环节集中在配送和备料阶段。比如清远店,周末客流量激增时,鲜毛肚损耗率达到18%,但工作日又出现备货不足的情况。"
技术团队负责人接过话头:"我们开发的智能备货系统已经完成测试。这个系统通过分析历史订单、天气数据、周边商圈活动等12个维度,能精准预测门店每日需求量,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