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太原,空气中浮动着老陈醋特有的醇厚气息。史国栋站在柳巷街头,看着玻璃橱窗里热气腾腾的火锅店,眉头紧锁。作为"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的区域拓展负责人,他来山西已整整二十七天,调研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令人沮丧的数据:全省十一家加盟店,半数月均客流量不足百人,更刺眼的是,顾客留言簿上"太辣吃不惯"的反馈占比高达78%。
"史总,又在看数据?"市场部林晓梅抱着一摞调研报告走来,高跟鞋敲击石板路的声响在巷子里格外清脆,"今早走访的五家店,有三家说顾客自带醋碟,还有位大爷直接问能不能用老陈醋涮菜。"她翻开笔记本,指着某页标注的红圈,"您看这条——'要是有酸汤锅底,我每周都来'。"
史国栋摩挲着下巴,想起昨天在晋祠旁的面馆,亲眼看见一位大娘往小米粥里倒了三大勺醋。山西人对酸味的痴迷,早已超出他这个川渝人的认知。但要把传统川渝火锅的麻辣基因,改写成让三晋百姓买单的酸味篇章,谈何容易?
当晚十点,总部视频会议室内,投影幕布上跳动着各地门店的经营数据。"山西市场连续三月垫底,建议收缩战线。"李秘书长推了推眼镜,声音透过电流略显失真,"与其在非优势区域死磕,不如把资源投到华中市场。"
"我请求再给山西团队一个月时间!"史国栋突然起身,身后的椅子与地面摩擦出刺耳声响,"不是市场不行,是我们没找准方向。山西人不是不爱火锅,只是需要更适合他们味蕾的锅底。"他调出白天拍摄的视频:铜火锅里翻滚的酸菜白肉,蘸满醋汁的莜面栲栳栳,"你们看,这里的酸文化深入骨髓,我们为什么不能研发酸味火锅?"
会议室陷入沉默。片刻后,研发总监王建国的声音打破寂静:"想法是好,但谈何容易?川渝火锅讲究牛油厚重、花椒激麻,酸味锅底既要保留鲜香,又得突出本土特色,技术上存在太多难点。"
"我和林部长明天就去老陈醋厂,王总监能不能抽调两个研发骨干?"史国栋的指节叩击桌面,"我们边调研边试验,一周内出初代方案。"
三天后的杏花岭区,某陈醋酿造车间内蒸汽弥漫。林晓梅戴着防尘帽,凑近坛口深吸一口气:"这陈酿八年的老醋,果香和发酵香太迷人了!但直接加进火锅,会不会太呛?"她转头看向正在记录数据的技术员小张。
"确实有风险。"小张推了推护目镜,"老醋酸性强,会破坏汤底的乳化结构。要不试试稀释后低温慢煮?"
史国栋却摇头否决:"那样会流失风味。我在平遥吃过的酸汤羊肉,用的是酸菜和小米发酵的酸,咱们能不能结合陈醋的醇厚,再用番茄中和酸性?"
当夜,研发中心的操作台上摆满瓶瓶罐罐。当第三十锅试验品端上桌时,林晓梅尝了一口便皱起眉头:"番茄味压住了醋香,反而像超市卖的番茄罐头。"王建国用勺子搅动浓稠的汤底:"醋酸与牛油分离了,口感发涩。"
史国栋盯着锅内浮起的油花,突然想起在大同喝过的浑源凉粉。"加淀粉!"他抓起量杯,"就像勾芡一样,让醋分子均匀分散在汤底里!"
凌晨两点,第四十二锅的试验品酸汤锅底终于有了转机。金黄的汤底泛着诱人的光泽,入口先是番茄的清甜,继而涌出陈醋特有的绵柔酸香,最后是鱼骨熬制的鲜味在舌尖散开。"成功了!"小张激动得打翻了手边的量勺。
但市场测试却泼来冷水。在随机邀请的二十位试吃者中,七位觉得"不够酸",五位抱怨"失去了火锅的热辣感",更有位大爷直言:"这跟我家炖的酸白菜汤有啥区别?
"看来我们还是保守了。"史国栋把试吃报告摔在桌上,"山西人要的不是温和的酸,是直击灵魂的酸爽!"他抓起电话打给王建国,"立刻启动B计划,联系贵州酸汤厂家,我们要做最烈的碰撞!"
一周后,融合贵州红酸汤的酸辣锅底诞生了。鲜红的汤汁翻滚着木姜子与小米辣的香气,陈醋的醇厚为狂野的酸辣注入了沉稳的基底。但首批试营业的反馈依旧两极分化:年轻食客赞不绝口,中老年顾客却连连摇头。
"问题出在辣度。"林晓梅举着顾客画像分析,"山西人能接受的辣,是点缀式的,不是川渝那种铺天盖地的刺激。"她调出监控视频,画面里几位阿姨把涮菜在清水里反复漂洗,"我们得降低辣度,突出酸香层次。"
研发团队再次陷入苦战。他们尝试用苹果醋替代部分陈醋,加入红枣调和酸度,甚至从五台山采来野生沙棘果榨汁。当第六十七版终于成功的酸汤锅底端上餐桌时,李秘书长正巧来山西向史国栋汇报工作。这位向来机智的领导,在连喝三碗汤后终于露出笑容:"既有贵州酸汤的奔放,又有山西陈醋的含蓄,这才是真正的'晋味火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