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栋望着窗外的雨幕,突然觉得这雨声里,藏着亚洲市场的热闹。他想起东帝汶店里那些举着手机拍照的食客,想起柏林店主动点"特辣锅底"的本地客人,想起纽约店用省下来的税费新增的"华人留学生折扣"。
这些碎片般的场景,突然在他脑海里拼成了一幅清晰的画面:所谓全球布局,从来不是把一家店复制到一百个国家,而是让每个国家的店,都带着自己的印记,却又始终沸腾着川渝火锅中餐的魂。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的新一页写下:"亚洲篇开篇——从'火山岩锅底'到'冬阴功牛油',让每个辣椒都带着当地的阳光味。"
雨声渐歇时,史国栋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约瑟夫,他在电话那头喊:"史总,洛杉矶店刚才接到个预约,说是日本游客,专门来吃'川渝味道',说下个月要在东京开分店,想取经呢!"
史国栋望着窗外透出的第一缕月光,突然觉得,那些飘过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火锅香,终于要往亚洲的方向,漫过去了。而这一次,沸腾的不只是锅底,还有更多等待被点燃的味蕾。
史国栋在柏林的晨光里收拾行李时,手机弹出一条推送——《纽约时报》美食版刚发了篇报道,标题是《从曼哈顿到里斯本:中国火锅如何征服西方味蕾》。
配图里,曼哈顿店的厨师正用长筷子夹着毛肚,对面的金发食客举着叉子跃跃欲试,背景里的电视屏幕,正播放着欧洲版《开店管理30条》的解读专题。
“史总,去曼谷的机票改到下午了。”小陈推着行李箱进来,看见老板正对着手机笑,“约瑟夫刚才又发消息,说洛杉矶店把‘辣度盲盒’改成了‘辣度挑战’,客人拍视频发社交平台能免单,这周流量涨了40%。”
史国栋把笔记本塞进包里,那本记满了欧美开店心得的本子,最新一页写着林薇的汇报:“东帝汶店的椰子冰沙成了爆款,客人宁愿多等20分钟也要点。建议亚洲店都备点‘解辣神器’,比如泰国的香茅茶、越南的柠檬草冻。”
飞机穿越马六甲海峡时,史国栋翻出李秘书长发来的“亚洲市场分析报告”。其中一页贴着东南亚各国的饮食偏好表:泰国人爱酸辣,马来西亚人忌猪肉,印尼人喜用椰浆,新加坡则是“中西融合”的口味天堂。
“有点意思。”他对着表格喃喃自语,突然想起在柏林店遇到的那位越南留学生。当时女孩对着“番茄牛尾锅底”流泪,说想起了奶奶做的“番茄椰浆汤”。后来厨师长试着往锅底加了椰浆,竟成了留学生圈里的网红款。
抵达曼谷时正值傍晚,史国栋直奔当地的“川渝味道”筹备处。
负责人老张正蹲在地上,对着一堆香料发愁:“史总您看看,这是当地的‘南姜’,比我们用的生姜辛辣,要不要加到锅底里呢?”
史国栋拿起一块南姜闻了闻,突然笑了:“你还记得欧洲版30条里的‘本地食材试验条款’吗?明天让厨房试三种方案:纯牛油、牛油+南姜、牛油+南姜+椰浆。找50个本地人试吃,按投票结果定配方。”
这时筹备处的门被推开,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闯进来,手里举着手机喊:“张哥!东帝汶的林薇部长发来了‘火山岩锅底’的配方表,让我们试试用泰国的‘红宝石矿砂’代替,说颜色更漂亮!”
史国栋凑过去看,发现小伙子的手机屏保是纽约店的“自动智能点餐机器人”。“我去年在曼哈顿留学时吃过,”小伙子挠挠头,“当时就觉得这机器厉害,连‘少麻少辣’都能精确到百分比。现在咱们店也装这个?”
“不仅要装,还要加新功能。”史国栋打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李秘书长在欧洲做了‘宗教饮食禁忌库’,输入客人的宗教信仰,系统会自动屏蔽不合适的菜。到了亚洲,咱们得加个‘过敏原提示’——比如对虾过敏的客人,点任何含虾酱的锅底都会报警。”
深夜的曼谷街头飘着香茅的味道,史国栋在筹备处的白板上画起了思维导图。
左边写“欧美经验复用”:智能溯源系统、动态税费方案、UGC营销模式;右边写“亚洲专属调整”:小份菜比例提高至60%(适应家庭聚餐)、增加“堂食+外卖”双厨房(应对东南亚多雨天气)、与本地寺庙合作推出“素食锅底”(尊重宗教习俗)。
“对了,”他突然转身问老张,“东南亚人爱用现金,智能点餐机得加‘现金支付通道’。不像欧美客人,手机一扫就完事儿。”
老张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翻出一沓问卷:“这是我们在夜市做的调研,你看这条——70%的受访者希望‘能自己调锅底’。”
史国栋眼睛一亮,这让他想起洛杉矶店的“DIY蘸料台”。“那就做‘DIY锅底吧’!”他拿起笔在白板上重重一画,“客人选基础汤底(清汤/牛油/冬阴功),然后自己加香料台的调料,按重量收费。既满足新鲜感,又能控制成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