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刚蒙蒙亮,我们便离开了,继续沿着官道向西北行进。越靠近秦国腹地,路上的行人车马明显增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氛围。
道路两旁,农田阡陌纵横,水利设施完善,可见秦国耕战体系的严谨。偶尔能看到身着黑色甲胄、纪律严明的秦军小队巡逻而过,眼神锐利,带着一股肃杀之气。
梅林收敛了不少,大概是昨天被姜子牙怼得有点郁闷,也可能是被这严肃的气氛感染了。他老老实实地走着,只是偶尔会小声嘀咕:“这地方……规矩真多啊,连路边野花都长得那么整齐……”
姜子牙则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眯着眼,仿佛在欣赏沿途风景,又像是在感知着什么。他偶尔会低声指点我和玛修一些关于秦国风土人情的细节,言语间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刻了解。
经过数日的跋涉,一座宏伟、森严、散发着强大压迫感的巨大城池,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
咸阳!
黑色的城墙高耸入云,如同一条蛰伏的巨龙。城墙上旌旗招展,甲士林立,戒备森严。
城门口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但秩序井然,所有人都行色匆匆,脸上带着一种被严苛律法约束下的谨慎和压抑。
“哇哦……这就是咸阳?”梅林仰头看着那巨大的城墙,咂了咂嘴,“感觉……比卡美洛的城墙还要高,还要冷。”
玛修也神色凝重:“前辈,这里的氛围……好压抑。”
我点了点头。咸阳作为秦国的都城,是法家思想贯彻最彻底的地方,一切都以效率和秩序为先,缺乏生气和活力。这与我们之前经历过的任何一座城市都截然不同。
我们随着人流进入城门,立刻被城内规划整齐、街道宽阔、但同样气氛肃杀的景象所震撼。商铺林立,但交易过程简洁高效,少有喧哗。行人大多步履匆匆,少有驻足闲聊者。
“看来,想在这里打听到什么‘奇闻异事’,不太容易。”我低声道。秦法严苛,禁止私下议论朝政和怪力乱神,听到的传闻在这里恐怕很难流传。
“御主所言极是。”姜子牙微微颔首,“在此地,信息流通的渠道,多为官方。”
就在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行动时,玛修忽然指着前方一处人群聚集的地方:“前辈,您看那边!”
我们循声望去,只见城中心一处宽阔的广场上,立着一面巨大的木质告示牌,牌子上贴着一张黄色的绢帛,周围围了不少人,正对着告示指点议论。几名手持长戟的秦军士兵在旁守卫。
“是秦王的‘招贤令’!”姜子牙眯着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下,“秦王政即位以来,为富国强兵,广招天下贤士,不论出身,唯才是举。此乃我等接近秦王的最佳契机。”
“招贤令?”梅林来了兴趣,“怎么个招法?比试什么?打架?还是变戏法?”
“通常是以策论、辩才为主。”姜子牙解释道,“秦王欲统一天下,急需治国安邦、富国强兵之策。若能在此崭露头角,必能引起秦王注意。”
我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其费尽心机寻找门路,不如堂堂正正地通过官方渠道,进入秦王的视线!
“姜子牙先生,”我看向他,“这次,恐怕要仰仗您的学识和辩才了。”
姜子牙微微一笑,那眯着的眼睛仿佛洞悉一切:“御主放心。论及治国安邦、阴阳纵横之术……在下,略知一二。”
他的语气平淡,却透露出强大的自信。
我们挤进人群,看清了招贤令的内容。大意是秦王求贤若渴,设下“论政台”,欢迎天下有识之士前来论道,若能驳倒朝中诸位博士(各家学派的学者),或提出切实可行的强国之策,便可入宫面见秦王,授予官职。
“论政台……”我沉吟道,“看来,我们需要去那里。”
“没问题!”梅林摩拳擦掌,“老爷子,看你的了!我在下面给你加油助威!”
姜子牙瞥了他一眼:“阁下只需安静旁观,莫要添乱即可。”
我们按照告示上的指示,来到了位于咸阳宫外不远处的“论政台”。这是一座高大的石台,台上设有席位,台下已经围满了看热闹的民众和士人。
台上,几位穿着各色儒服、道袍、法家服饰的学者模样的人正襟危坐,显然是秦王座下的各家博士,作为“守擂”的一方。
不断有自诩有才学的士人上台挑战,就“王道”、“霸道”、“法治”、“仁政”、“阴阳五行”等议题展开辩论。场面十分激烈,但大多数挑战者都在这些饱学博士的犀利言辞下落败,悻悻下台。
“啧啧,火药味真浓啊。”梅林看得津津有味,“比看魔术表演还有趣!”
时机差不多了。我对姜子牙点了点头。
姜子牙会意,他整了整那身纤尘不染的道袍,手持缩小版的打神鞭,步履从容地,一步步登上了论政台。
他这身与众不同的打扮和那份超然物外的气质,立刻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台上的几位博士也露出了警惕和好奇的神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