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10日-6月30日·湖南长沙)
1939年5月10日的清晨,湘江岸边的薄雾还未散尽,101军残部沿着泥泞的官道,终于踏上了长沙城郊的土地。自5月9日从南昌外围突围后,这支伤痕累累的队伍已经在山路上跋涉了整整一天一夜,士兵们草鞋磨穿,脚掌布满血泡,不少人还带着未愈的伤口,每走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
李根生背着一支缴获的三八式步枪,怀里紧紧揣着王大锤留下的那个布包,走在队伍的中后段。他的腿上还缠着绷带,是突围时被日军的流弹擦伤的,此刻伤口被汗水浸透,痒痛交加。他抬头望向远处的长沙城,城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城门口飘扬的国旗让他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几分——这是自南昌沦陷后,他们第一次看到如此完整的城池,第一次感受到远离战火的安宁。
“根生,快看,前面有接应的队伍!”身边的老兵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前方喊道。李根生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城门口站着一队穿着崭新军装的士兵,举着“第九战区后勤部”的旗帜,旁边停着几辆卡车和担架,显然是专门来接应他们的。
队伍缓缓停下,林文澜拄着一根木棍,走到接应队伍前。为首的军官立刻敬礼:“林军长,我是第九战区后勤部参谋周明,奉命前来接应101军,委员长和战区司令部对贵军在南昌会战中的表现极为赞赏,特令你们前往长沙近郊的岳麓山营地休整整编。”
林文澜点点头,声音沙哑:“辛苦你们了,先安排伤员上车,其他弟兄们步行跟着卡车走。”
很快,医护人员和担架兵忙碌起来,将重伤员抬上卡车。李根生看到那名在南昌城昏迷的少年兵被抬上担架,心里稍稍安定——突围路上,他一直背着少年兵,如今终于能让他得到妥善治疗了。王大锤的牺牲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些幸存的弟兄,不能让他们再白白牺牲。
队伍跟着卡车向岳麓山营地进发。沿途的百姓看到他们,纷纷围了上来,有的递上馒头和鸡蛋,有的端来茶水,还有的拿出自家的草药,要给士兵们治伤。一名老大娘拉着李根生的手,眼里含着泪水:“孩子,你们辛苦了,听说你们在南昌跟鬼子拼命,都是好样的!”
李根生鼻子一酸,眼眶泛红:“大娘,谢谢您,我们没能守住南昌,对不起百姓们。”
老大娘摇摇头:“孩子,别说傻话,只要你们还在,就有希望把鬼子赶出去!好好休整,下次一定要把南昌夺回来!”
百姓们的支持像一股暖流,涌入士兵们的心中。连日来的疲惫和沮丧渐渐消散,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脚步也轻快了许多。
中午时分,队伍抵达岳麓山营地。营地建在岳麓山脚下,背靠青山,前临湘江,四周用铁丝网围起,里面搭建了数十顶帐篷,还有临时的食堂、医务室和训练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早已派专人等候,看到林文澜走来,立刻上前迎接:“林军长,辛苦了!101军在南昌会战中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骨气,委员长特意下令,给你们优先补充兵员和装备,要把101军打造成一支精锐之师!”
林文澜心中一震:“司令长官,您说的是真的?我们能得到优先补充?”
薛岳笑着点点头:“当然是真的。如今中美军事合作逐步展开,第一批美援武器已经抵达长沙,战区司令部研究决定,将101军作为美械装备试点部队,全套换装美式武器,兵员也从湖南、湖北等地的新兵营中优先调拨,务必让你们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战斗力。”
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101军残部中炸开了锅。士兵们纷纷围拢过来,脸上写满了激动和期待。李根生更是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早就听说过美式武器的厉害,步枪射程远、精度高,机枪火力猛、故障率低,要是能换上这样的装备,下次再跟鬼子打仗,就能少牺牲很多弟兄了。
接下来的几天,营地开始热闹起来。第一批补充兵员率先抵达,一共两千五百人,大多是湖南本地的青年,年纪在十八到二十岁之间,虽然脸上还带着稚气,但个个精神饱满,眼神里充满了对参军报国的热情。同时,第九战区后勤部也送来了解放鞋、新军装和被褥,士兵们换上新军装,剪掉杂乱的头发,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5月15日,101军正式开始整编。根据第九战区的命令,101军恢复三个团的编制,每个团满编一千五百人。1团由林文斌继续担任团长,补充新兵八百人;5团和7团恢复独立编制,5团团长由赵志远担任,7团团长由原7团副团长陈明远担任,各补充新兵八百五十人。李根生因为在南昌会战中表现英勇,被提拔为1团1营1连一排排长,手下有三十名士兵,其中二十名是补充来的新兵,十名是原来1团的老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