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时光在经史子集与笔墨纸砚间悄然流淌。萧清璃通过“文渊会”这层雅致的外衣,数年如一日、润物细无声的资助,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节。那些曾经在困顿中苦读、被她慧眼选中的寒门学子,如今已有一批人通过科举,如同点点星火,散入大晏朝堂的中下层官职之中。
他们或许职位不高,多在六部各司担任主事、郎中,或在御史台为监察御史,亦或外放为知县、通判,分散在政务执行的各个环节。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位置,如同机体的毛细血管,维系着庞大帝国的日常运转。
这些学子,大多经历过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为官后普遍勤勉务实,不尚空谈。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深处,对那位在他们最艰难时期雪中送炭、且从不要求他们站队或回报的“文渊会”(及其背后若隐若现的长公主)怀有天然的感激与亲近。这种联系并非严密的组织隶属,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理念(如清正、务实)和知遇之恩的、更加牢固的情感纽带与立场倾向。
起初,他们的影响力是微弱的,如同溪流汇入大海。但渐渐地,当某些涉及民生利弊的政令在朝堂争论不休时,这些身处执行层面的官员,会不约而同地以更加详实的数据、更贴合实际的方案来推动利民之策的完善与落地。
例如,在讨论漕运税制改革时,一位在户部任职的学子,依据在“文渊会”与其他同窗交流时获得的地方见闻,并结合自身核算,提出了一份极具操作性的、旨在减轻中小粮商负担的修正条款,虽历经波折,最终部分被采纳,赢得了不少务实派官员的赞许。
又例如,当某地遭遇灾荒,请求朝廷减免赋税时,一位在该州府担任通判的学子,顶住上官压力,据实呈报灾情,其清晰严谨的文书和体恤民情的立场,甚至得到了皇帝在朝会上的点名询问,使其主张得以顺利推行。
他们不结党,不营私,只是恪尽职守,将分内之事做到极致。然而,正是这种分散却又同质的行事风格,逐渐在沉闷的官僚体系中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潜流。他们彼此之间,或许并无频繁的直接联系,但因着共同的出身背景和相似的为官理念,在遇到关键问题时,往往能心照不宣地相互声援,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这股力量,尚未凝聚成一股足以左右朝局的显性势力,却已然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务执行的效率和风向。许多需要中下层官员具体经办的实务,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少了许多推诿扯皮,多了几分认真负责。
萧清璃通过宋嬷嬷和赵文远的渠道,以及夏竹暗中收集的信息,密切关注着这些“桃李”的动向。她从不直接干涉他们的具体政务,只在偶尔听闻某位学子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会通过“文渊会”给予一些不着痕迹的、诸如引荐某位致仕老臣加以指点,或是提供某些不涉及机密的背景信息等形式的帮助。
看着这些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如今已在帝国的肌体中扎根生长,开始散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光芒,萧清璃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比财富的积累更让她感到踏实。
她知道,这还只是开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学子中必将有人脱颖而出,走向更高的位置。届时,这股分散却又同源的力量,将成为她手中一张极其重要、且根植于朝堂内部的王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以智慧和远见铺就的这条暗线,正悄然改变着大晏朝堂的底色,也为她未来的宏图,奠定了最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七十七章结束)
喜欢躺平赘婿:公主她偏要错嫁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躺平赘婿:公主她偏要错嫁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