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病体沉疴的消息虽未明发,但朝堂上下嗅觉敏锐者,已从监国长公主近来愈发频繁的独自理政与紫宸殿日渐浓厚的药味中窥见端倪。与此同时,一种微妙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那位年方十七、一向以温良好学形象示人的四皇子萧景琰,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且,是在监国长公主萧清璃的身侧。
萧清璃并未大张旗鼓地宣布什么,她的放权与培养,如同春雨润物,细致而有序。
御书房授政,潜移默化。
原本由萧清璃独处批阅奏章的御书房侧殿,如今时常能看到四皇子萧景琰的身影。萧清璃并非直接将堆积如山的奏章推给他,而是择其紧要者,尤其是关乎民生经济、地方治理的实务,先令萧景琰阅览,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景琰,你看这道关于漕运冬季凌汛疏浚的奏报,以为当如何批复?”萧清璃声音平和,目光却锐利,观察着他每一个细微的反应。
萧景琰起初有些紧张,措辞谨慎,提出的方案也多中规中矩。萧清璃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引导他思考更深:“疏浚固然要紧,但民夫征发是否会影响沿岸冬耕?朝廷拨款,如何确保尽数用于工程,而非被层层盘剥?”
她将自己多年理政积累的经验、权衡利弊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人心吏治的洞察,一点点拆解、灌输给他。从如何阅读奏章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到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再到如何确保政令执行不走样,她倾囊相授,毫不藏私。
朝会引对,树立威信。
大朝会上,萧清璃也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些不甚复杂、却能体现仁政或智慧的议题,交给萧景琰在群臣面前阐述。
“关于减免江北三州去岁受涝郡县赋税一事,四皇子有何见解?”萧清璃端坐监国位,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
萧景琰出列,虽面容尚带稚嫩,但举止已沉稳许多。他依据萧清璃平日教导和自行查阅的卷宗,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减免赋税对于恢复民生、稳固民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分级减免、以防冒领的具体建议。
萧清璃听罢,微微颔首,当众肯定其“思虑周详,仁心可嘉”,随即下旨照准。此举既锻炼了萧景琰临朝应对的能力,也逐步在百官心中塑造其“仁德”且“有识”的未来君主形象。
引入实务,接触核心。
萧清璃并未让萧景琰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和奏章层面。她安排他跟随林文轩学习刑名律法,了解司法运作的细节;让他参与户部关于新一年预算的讨论,知晓国库收支的来龙去脉;甚至特许他列席由宸王萧景珩主持的军事会议(非涉密部分),让他对国防武备有初步认知。
她让他看到新政推行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阻力与取得的切实成果,让他明白治国并非只有朝堂上的慷慨陈词,更有无数琐碎却至关重要的实务。
逐步放权,从微至着。
随着萧景琰的进步,萧清璃开始将一部分权力实质性下放。先是某些不甚紧要的官员任免,交由他初步拟定名单;再是一些常规的政务处理,由他先行批阅,她只做最后核查。她像一个耐心的工匠,仔细地松开扶着雏鹰翅膀的手,看着他一次次试飞,偶尔在他即将偏离方向时轻轻一带,助他回归正轨。
朝臣们都是人精,立刻明白了风向。对四皇子的态度愈发恭敬,奏事时也常会兼顾这位未来天子的意见。朝局在权力的悄然转移中,保持着惊人的平稳。
这一日,萧景琰就一道关于边境互市管理的复杂奏章提出了一个颇为老练的处理方案,甚至考虑到了可能引发的部落纠纷和应对策略。萧清璃仔细听完,眼中终于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
“很好,景琰,你成长得很快。”她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照此批复吧。”
萧景琰恭敬行礼,眼中充满了对皇姐的感激与敬仰:“谢皇姐教诲,景琰必不负皇姐与父皇期望。”
回到府中,谢云止正对着棋盘自己与自己对弈,见她眉宇间带着淡淡的倦色与欣慰,便知端倪。
“看来,咱们的接班人,渐入佳境了?”
萧清璃在他对面坐下,自己动手倒了杯茶:“是个可造之材,心性纯良,亦肯用心学。假以时日,当能守成。”
谢云止落下一子,笑道:“夫人这是准备功成身退了?看来我们云游四海的计划,指日可待。”
萧清璃望向窗外渐沉的暮色,唇角微扬:“循序而进,不急。总要将这雏凤,亲手托上青云,看他能发出属于自己的清声,方能真正安心离开。”
她的放权,不是疏懒,而是更深远的谋略与责任。她在为这个帝国,培养一位合格的掌舵者,也为她自己和谢云止,铺垫一条通往真正自由的、无愧于心的退路。
喜欢躺平赘婿:公主她偏要错嫁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躺平赘婿:公主她偏要错嫁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