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将林薇老师的话与江城的“懒人哲学”联系起来,认为这是节目组官方释放的一个信号,开始反思和调整过去那种“往死里卷”的训练模式,间接肯定了江城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
虽然节目组和林薇老师本人并没有这个意思,但舆论一旦形成,就很难控制。
这篇报道无疑又给江城的“反内卷”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他“高级努力论”的支持者更加振振有词。
“看到没!连导师都站江城这边!”
“早就该这样了!身体垮了,梦想还有个屁用!”
“江城凭一己之力改变了节目组的训练理念!(夸张)”
“这才是正能量偶像!反对无效内卷!”
……
中午休息时间,江城正准备找个角落眯一会儿,却被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叫住了。
“江城,这边有个临时采访,需要你配合一下。”
江城打了个哈欠,跟着工作人员来到了一个临时布置的采访间。让他有些意外的是,采访他的不是娱乐记者,而是一位气质沉稳、穿着正装的中年男性,旁边还跟着一个拿着专业摄像机的助理。看架势,不像娱乐媒体。
“江城同学,你好。”中年男性站起身,微笑着伸出手,“我是《青年报》的记者,李明。”
《青年报》?江城愣了一下,这可是官媒中的官媒,以严肃、深刻着称,跟娱乐八卦完全不沾边。他们来找自己干嘛?
“你好。”江城和他握了握手,心里快速盘算着。难道是因为昨天直播教学失业金的事情?
两人坐下后,李明记者开门见山:“江城同学,我们关注到你近期在网络上的言行,以及引发的关于‘努力’、‘奋斗’与‘个人价值’的广泛讨论。我们报纸想就这些话题,对你进行一次深度专访,不知道你是否方便?”
深度专访?还是《青年报》?江城感觉这事儿有点超出他的摆烂范畴了。他本能地想拒绝,太麻烦。
但就在这时,系统的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叮!触发特殊机遇任务:【官媒的深度对话】。”
“任务描述:接受《青年报》专访,并在访谈中坚持并深化‘反无效内卷,寻本心节奏’的核心观点。”
“任务奖励:现金元!技能【逻辑鬼才(中级)】!特殊道具【权威背书光环(微弱、持续)】!”
“失败惩罚:无。(但错过此机会可能导致摆烂境界停滞不前)”
五万!还有中级技能和权威光环!
江城瞬间坐直了身体,脸上的睡意一扫而空,眼神变得“睿智”而“沉稳”。
“方便。”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语气充满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能够与《青年报》这样的权威媒体探讨当代青年面临的困惑,是我的荣幸。”
李明记者有些意外于他瞬间转变的态度和得体的回应,赞许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专访,江城一改平日镜头前的懒散和“气人”风格,变得异常……正经?
他没有刻意去搞笑或者抖机灵,而是非常认真、诚恳地回答着李记者提出的每一个关于“努力意义”、“竞争压力”、“个人选择与社会期待”等问题。
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核心观点——“努力的方向和效率比单纯的努力程度更重要”、“拒绝被单一的成功学标准定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寻找让自己最舒适、最高效的成长路径”。
但他用了更严谨的语言,更具体的例子(比如插秧的质量与效率,直播教学的社会意义),甚至引用了(系统临时灌输的)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来佐证自己的看法。
他没有全盘否定努力,而是强调“有效努力”与“无效内卷”的区别。
他没有鼓吹躺平,而是倡导“智慧地生活,聪明地奋斗”。
他的逻辑清晰,表达流畅,态度不卑不亢,展现出了远超其年龄的思辨能力和一种……通透的淡然。
李明记者越听,眼神越是亮。他采访过很多青年楷模、创业精英,但像江城这样,身处浮躁的娱乐圈,却能保持如此清醒和独特认知的年轻人,实属罕见。
“所以,你认为你的‘摆烂’,其实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和对无效竞争机制的消极抵抗?”李记者总结道。
江城想了想,点点头:“可以这么理解。我更愿意称之为‘战略性休息’和‘效率化生存’。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比别人更累,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专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结束时,李明记者主动再次与江城握手:“江城同学,非常感谢你的分享。你的很多观点,非常新颖,也很有启发性。我相信这期报道刊发后,会引发很多人的思考。”
“您过奖了,我只是说了些自己的想法。”江城谦虚道,内心则在期待那五万元和中级技能。
送走李记者,江城重新恢复了那副懒洋洋的样子,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