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但互联网的世界却比白昼更加喧嚣。由江城点燃的那把火,非但没有随着直播结束而熄灭,反而借着夜风的势头,燃成了燎原之势,彻底“爆”了!
微博,这个舆论的暴风眼,此刻已经完全被“江城”相关词条屠榜。热搜榜前十,一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观——七条都与同一个人相关,而且后面跟着的不是“热”就是“爆”!
热搜第一:#江城 琵琶#(爆)
词条内,是各种角度的演奏视频片段,有从节目官方流出的高清版,有现场观众用手机拍摄的抖动的、却更显真实的版本,还有技术流大佬做的逐帧分析、音波图谱对比。转发、评论、点赞数都以百万计,并且仍在疯狂增长。
热搜第二:#江城 十面埋伏#(爆)
这个词条下,聚集了大量的音乐爱好者、国乐同好以及被震撼到的普通网友。
“作为一个学了十五年琵琶的人,我敢说,江城这个版本,无论是技巧的完成度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堪称教科书级别!尤其是最后那一段悲凉之意的处理,绝了!”
“我爷爷是退休的民乐团演奏员,看完视频后激动得睡不着,非要我查清楚这小伙子是谁,说这是‘祖师爷赏饭吃’,不,是‘祖师爷追着喂饭’!”
“不懂乐理,但听得我浑身鸡皮疙瘩,热血沸腾又莫名想哭,这就是传统音乐的魅力吗?”
“之前觉得琵琶就是《琵琶语》那种哀婉的,没想到还能这么燃!这么炸!”
热搜第三:#破琵琶弹出千古绝响#(热)
这个词条充满了戏剧性和故事性。
“节目组是真的狗!给了一把面板都开裂的琵琶!但江城也是真的神!这都能hold住!”
“这破琵琶反而成就了他!就像武侠小说里,绝顶高手拈花飞叶皆可伤人!”
“乐器:我只是个道具,没想到有一天能参与历史。”
“非遗协会:建议将这把琵琶列入保护名录(狗头)。”
热搜第四:#非遗协会沈怀远盛赞江城#(热)
沈怀远教授那激动得语无伦次、以及后来对江城“饿了”的神解读视频被广泛传播。
“沈会长:看!这就是艺术家的风骨!视名利如粪土!(实际:江城:饭凉了不好吃)”
“官方认证!含金量十足!”
“协会副会长都直接打电话给节目组了!这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热搜第五:#江城 我饿了#(热)
这或许是今晚最出圈、最具喜剧效果的一个词条。
相关表情包火速出炉:江城弹琵琶的严肃画面,配文“正在创造艺术”;下一秒切到他平淡的脸,配文“但饭点了”。
“年度金句预定!”
“从此小说里‘事了拂衣去’的侠客有了脸,但他拂衣是为了去食堂。”
“建议纳入现代汉语教科书,诠释何为‘极致反差’。”
热搜第七:#今天江城吃饭了吗#(新)
网友们开始玩梗接龙。
“据前方(食堂阿姨)线报,今晚吃了双份红烧排骨和糖醋里脊!”
“那么问题来了,明天早餐江城会宠幸豆浆油条还是小笼包?”
“建议节目组开通‘江城每日食谱’直播频道,收视率肯定稳了!”
“这大概是第一个因为‘吃’而被全民关注的明星……”
热搜第九:#内娱唯一真神江城#(新)
这个词条下,粉丝和路人的吹捧几乎毫无底线。
“又强又懒,又帅又沙雕,官方背书,黑料暂无……这配置,内娱独一份了吧?”
“以前觉得顶流遥不可及,现在觉得,在江城这种‘降维打击’面前,那些顶流像不像在过家家?”
“实力派觉得他太沙雕,偶像派觉得他太有实力,沙雕派觉得他逼格太高……江城,自成一体!”
“以前是‘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必须承认他红’,现在是‘你可以不了解他,但你必须承认他牛逼’!”
……
微博之外,其他平台同样烽烟四起。
知乎: 热榜前五的问题,三个与江城相关。
“如何评价江城在《闪光吧!少年!》中演奏的《十面埋伏》?”回答数已破万,最高赞回答来自一位认证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教授,从专业角度进行了长达五千字的剖析,最终结论是“天才横空出世,建议特招入学”。
“江城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娱乐圈评价体系的改变?”引发了关于流量与实力、人设与真实的大讨论。
“江城‘摆烂’人设与其惊人技艺之间的巨大反差反映了什么社会心理?”甚至有社会学家下场分析。
豆瓣八卦小组: 首页如同江城个人专栏。
各种分析帖、考古帖、拉踩帖、CP帖层出不穷。有人开始逐帧分析江城之前节目里的“摆烂”行为,称之为“强者的余裕”;有人试图扒出他跑龙套时期的所有镜头,称之为“神隐凡尘”;江城的“咸鱼粉”和后援会雏形在这里迅速集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