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室的灯光连续几个夜晚都亮至深夜。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电子设备散发的微弱热量,以及一种近乎偏执的、对声音细节的雕琢气息。陈明远教授带领着他的“破壁小队”,在音乐的疆域里进行着一场艰苦而兴奋的拓荒。
经过江城那次“乱弹琴”式的点拨,林枫和赵锐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彻底抛弃了追求“完美”、“流畅”的执念,转而沉浸在构建一种情绪化、场景化的声音叙事之中。
最终的编曲框架,如同一幅留白众多的水墨长卷,又像是充满未知节点的电子地图:
· 引子:不再是梦幻的琶音,而是由江城那零落、孤寂的钢琴单音(采样自他之前的即兴)与经过失真处理、仿佛远处雷鸣般的低沉电子脉冲交织而成,营造出一种空旷、未知且略带压迫感的启程氛围。
· 主歌A段:孙皓的人声被剥离了大部分伴奏,只有极简的、带有空间混响的电子节拍和偶尔跳脱出来的、不和谐的高频电子音效作为点缀。他的演唱也摒弃了技巧性的修饰,更像是一种在空旷世界里的独白与叩问。
· 主歌B段:赵锐的贝斯开始介入,但并非提供稳定节奏,而是以游离的、带有摩擦感的滑音线条,勾勒出前行路上的崎岖与不确定。林枫则在背景里添加了一些类似信号干扰、无线电杂音的电子纹理,进一步强化这种迷茫与探索感。
· 预副歌:节奏微微收紧,加入了一层如同心跳般逐渐加快的电子鼓机节奏,预示着情绪的积累与变化。
· 副歌:就在电子节奏和人声情绪即将推向一个常规爆发点时,所有的声音猛地一收!
然后——
“铮——!”
一声清越、凛冽,带着金石之质的古筝扫弦,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骤然切入!
这不是柔美的伴奏,也不是炫技的华彩,而是一种宣告,一种质询!
江城抱着古筝,坐在特意为他准备的高脚凳上。他低垂着眼睑,看不清表情,只有那十根修长的手指,在琴弦上看似随意,实则精准地抚、挑、勾、摇。
他弹奏的旋律,并非原曲的副歌,甚至不是任何已知的曲调。那是一段充满了棱角与张力的、即兴性极强的乐句。古筝特有的颗粒感和穿透力,与残留的电子余韵和逐渐重新加强的节奏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
古筝的清冷、孤高,与电音的绵延、迷幻,在这一刻,不是融合,而是并置,是对话,甚至隐隐带着一丝对抗。
仿佛一个从古老时空走来的旅人,骤然闯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电子幻境,他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发出属于自己的、带着困惑与坚持的声音。
· 电子节奏(林枫/赵锐):提供着现代社会的脉搏与律动,代表着外部世界的规则与潮流。
· 古筝(江城):代表着内在的、传统的、不变的本心与坚持,在潮流中发出独特而清醒的声音。
这两种声音交织、碰撞、缠绕,营造出一种奇异的听觉体验。既不和谐,也不刺耳,反而因为那种极致的反差,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张力。
“太棒了!就是这个感觉!”陈教授戴着监听耳机,激动得手指都在微微颤抖,“就是要这种‘格格不入’又‘无法忽视’的存在感!”
孙皓的人声在副歌后半段再次加入,但他的唱法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叙述,而是带上了一种与古筝旋律呼应的、抗争般的力度。
· 间奏:整首歌最核心的“破壁”段落。
电子部分(林枫主导)构建了一个快速循环、充满科技感和压迫感的音序 loop(循环)。
而江城则完全进入了自由发挥的状态。他的手指在古筝上疾走,轮指、扫拂、劈托……各种技巧信手拈来,弹奏出的旋律时而急促如雨打芭蕉,时而缓滞如逆水行舟,与那冰冷的电子 loop 进行着一场酣畅淋漓的“听觉厮杀”。
这不再是对话,而是博弈。是传统技艺在面对现代工业洪流时,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与独特的表达欲望。
林枫、赵锐和孙皓都看呆了。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叙事力量和情绪感染力。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男团舞台的范畴,更像是一场小型的、浓缩的音乐实验剧场。
江城在间奏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手指稳稳地按在弦上,止住了余音。他微微喘了口气,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这种高强度的、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即兴演奏,对他而言,也算是难得的“体力活”了。
创作室里一片寂静,只剩下设备运行的微弱噪音。
几秒钟后,陈教授率先鼓起掌来,脸上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和赞赏:“完美!江城!这一段即兴,简直是为这首歌注入了灵魂!”
林枫三人也如梦初醒,跟着用力鼓掌,看着江城的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他们终于明白,教授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位看起来总是懒洋洋的队友。这根本不是同一个维度的实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