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与欢呼,如同持续奔涌的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舞台。聚光灯炽热地笼罩着“破壁小队”的五人,将他们脸上细微的汗珠和激动的红晕都照得清晰可见。林枫、赵锐和孙皓难掩兴奋,朝着台下深深鞠躬,声音哽咽地重复着“谢谢”。陈明远教授站在他们身旁,虽然竭力保持着学者的风度,但那微微颤抖的手和眼眶中隐约的水光,依然泄露了他内心澎湃的情绪。
而这场风暴绝对的核心,江城,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静谧的维度。他抱着古筝,安静地坐在高脚凳上,微微喘息着,额发被汗水打湿,几缕贴在光洁的额角。对于台下那几乎要掀翻屋顶的赞誉,他脸上没有任何激动或狂喜,只有一种剧烈消耗后的疲惫,以及一丝……“总算结束了”的解脱感。他甚至趁着鞠躬的间隙,悄悄活动了一下有些发僵的手指和肩膀。
主持人好不容易才让现场的声浪稍微平息,他脸上带着尚未褪去的震撼,首先将话筒递给了陈明远教授:“陈教授!首先,我必须说,这是一个……让我词穷的舞台!作为导师,您如何看待您和队员们今晚的表演?尤其是江城同学,他在舞台上的表现,尤其是在那段意外发生时的应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教授身上。
陈教授深吸一口气,接过话筒,他的手依然有些微颤,但声音却异常清晰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发自内心的激动:
“谢谢!谢谢所有人的认可!”他先是对着观众席和镜头表达了感谢,然后目光转向身边的队员们,最后,深深地凝视着江城。
“作为一个教了几十年音乐,研究了大半辈子中西音乐理论的人,我很少用‘完美’这个词来形容一个现场表演。因为艺术总有遗憾,总有提升的空间。”他的语气缓慢而郑重,“但是今晚,我想说,这个舞台,在某种意义上,是完美的。”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
“它的完美,不在于没有瑕疵——事实上,我们遇到了意外。”陈教授话锋一转,“但它的完美,恰恰在于它拥抱并超越了意外!”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强烈的感染力:“当那盏灯熄灭的时候,我在台下,我的心也揪紧了!那是一个可能毁掉所有精心设计的时刻!但是江城!”
他猛地看向江城,眼神灼热得像是在看一件稀世珍宝:“他在那一刻,没有慌乱,没有迟疑!他甚至没有去看那片黑暗!他只是听到了音乐中那一瞬间的‘缝隙’,然后,用一声古筝,一个即兴的音符,不仅稳住了他的队友,更将整个表演引入了一个我们之前甚至没有设想过的、更深刻、更动人的方向!”
“那不是救场!”陈教授用力地挥了一下手,“那是升华!是真正的艺术家才具备的临场智慧和创造力!他将一次技术事故,点化为了艺术表达的一部分!”
他转向镜头,语气变得无比严肃和认真:“很多人可能只看到江城同学平时……嗯,比较随性的一面。但我想告诉大家,在他那种看似‘懒散’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是对音乐本质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强大的掌控力!他的技巧已经无需赘言,更难得的是他的‘乐感’和‘心性’!”
“在间奏部分,他与电子乐的那段‘对话’,不,那已经超越了对话,那是两种音乐灵魂的碰撞与交融!他所展现出的即兴能力、对节奏和空间的把握,以及对传统乐器在现代语境下表达可能性的探索,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练习生,甚至超出了很多职业音乐人的范畴!”
陈教授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我选择他,不是因为他的热度,也不是因为他之前的那些‘壮举’。我选择他,是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国音乐未来的一种可能——一种不固步自封、不崇洋媚外,敢于打破壁垒,用我们自己的、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去与世界对话,去开创属于我们自己新声音的可能!”
他最后看向江城,目光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赏、感激甚至是一丝敬畏:“江城,谢谢你!谢谢你让我,也让所有观众,看到了音乐如此震撼人心、如此充满无限潜力的一面!与你合作,是我作为导师,也是作为音乐研究者,莫大的荣幸!”
说完,陈明远教授竟然上前一步,不顾镜头和全场注视,给了江城一个紧紧的、充满感情的拥抱!
全场瞬间再次沸腾!掌声和尖叫如同雷动!
直播弹幕:
“教授哭了!我也哭了!”
“官方认证!最高评价!”
“中国音乐未来的可能!这评价太高了!”
“教授是真的爱才啊!”
“城哥值得!他值得一切赞誉!”
“这个拥抱,我泪目了!”
被陈教授紧紧抱住的江城,身体明显僵硬了一下。他不太习惯这种过于热烈的情感表达,尤其是来自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有些无措地眨了眨眼,手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象征性地在教授后背上轻轻拍了两下,算是回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