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协会,周主任的办公室内,那封来自江城工作室、提出了“三点要求”的邮件,引发的沉思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最终,周主任没有立刻做出决断,而是召集了几位协会内负责宣传、策划以及精通传统音乐的老专家,开了一个小范围的内部讨论会。
会议的气氛,起初是带着些许不解和批评的。
“不像话!传承文化,怎能如此计较个人舒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吹胡子瞪眼,“我年轻时学艺,天不亮就要起来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才是态度!”
“是啊,周主任,‘要有趣’?这……这让我们如何把握尺度?难道要在古筝演奏里加入摇滚乐吗?”负责策划的年轻干事也面露难色。
周主任没有急于反驳,只是将江城演奏《广陵散》的片段再次播放给大家看,然后缓缓道:“诸位,我们先抛开情绪。大家觉得,这孩子的琴艺如何?”
会议室安静下来。即便是最古板的老专家,也不得不承认,屏幕上的青年指法精湛,气韵生动,绝非一日之功,更非徒有虚名。
“琴是好琴,艺是好艺。只是这心性……”老专家叹了口气,未尽之语不言自明。
“那我们换个角度想。”周主任引导着,“我们办过那么多场讲座、演出,进校园、下社区,在座的各位,包括我,扪心自问,真正吸引来的、能坐下来安静听完的年轻人,有多少?我们发出的宣传册,被认真阅读的,又有多少?”
众人沉默。这是他们一直面临的困境,传统文化的阳春白雪,似乎与年轻人的流行文化之间,横亘着一道无形的壁垒。
“或许,”周主任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一直试图让年轻人来‘攀登’我们这座高山,却从未想过,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我们‘下山’一步,用他们能理解、感兴趣的方式,去展示山上的风景?”
他指了指邮件上“要有趣”三个字:“这或许不是任性,而是一个信号,一个来自年轻一代的代表,告诉我们,‘你们那种方式,我们觉得不好玩,不想来’。”
“可是,主任,如果一味追求‘有趣’,失了分寸,变得低俗,那岂不是本末倒置?”策划干事担忧道。
“所以需要引导,也需要信任。”周主任下了决心,“江城有这个技艺打底,说明他对传统是有敬畏和理解的。那么,我们何不给他一定的空间,看看他这个‘有趣’,能‘有趣’出什么花样?万一……有效果呢?”
最终,在经过一番不算激烈但思想冲击不小的讨论后,协会方面达成共识:接受江城工作室提出的三点原则作为合作基础,但在具体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协会保有建议和监督权。他们将第一个合作项目,定为风险相对可控、也最符合“不早起不熬夜”原则的——网络直播。
协会方面的设想是,首次直播,主题定为“古筝的千年雅韵”,由江城在工作室完成。内容以演奏古典名曲为主,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中间穿插由协会专家提供的、关于古筝历史、构造、流派等基础知识点的简短介绍(由林婉提前准备好提词卡)。这样既展示了江城的技艺,又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和正统性,算是协会在“有趣”与“严肃”之间做出的一个平衡和试探。
合作意向和首次活动方案很快反馈到了江城工作室。
林婉看到协会不仅接受了那“三点要求”,还迅速拿出了具体方案,不由得对周主任的开明和效率刮目相看。她兴冲冲地将方案汇报给江城。
“城哥,协会那边同意了!首次活动是网络直播,主题是‘古筝的千年雅韵’,他们希望您能演奏几首古典名曲,比如《高山流水》……”
林婉话还没说完,就看到自家老板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古典名曲……”江城低声重复了一句,脑海里浮现出正襟危坐、一遍遍练习复杂指法的画面,虽然肌肉记忆已经形成,但心理上依然觉得那是个“耗能”活动。而且,在这种明确的主题框架下演奏,感觉像是完成一项任务,被无形的条条框框束缚着。
不省力,也不有趣。
他想起系统“被动营业”任务里那句“保持本心,随心所欲地回应”,又想到自己提出的“要有趣”原则。
“直播可以。”江城打断了林婉的汇报,“但弹什么,到时候再说。”
林婉:“……啊?” 到时候再说?这可是直播啊!协会那边还等着确定曲目单好提前宣传呢!
然而江城已经做出了决定,便不再解释。对他而言,提前确定曲目意味着提前进入“准备状态”,意味着可能存在的练习压力,这不符合他“被动”和“省力”的核心思想。随机应变,看心情弹,才是最轻松的方式。
林婉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回复协会,表示江城先生希望在直播中保留一定的即兴发挥空间,曲目暂不最终确定。协会那边,周主任看着回复,沉吟片刻,回复了两个字:“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