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战》那场堪称传奇的救场演出,如同投入娱乐圈这潭深水的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涟漪远超一场普通的音乐合作。主流媒体用“神级救场”、“教科书级的即兴”等词汇不吝赞美,音乐圈内对江城那手出神入化的古筝技艺和临场应变能力评价极高,甚至盖过了对蔡大鲲失误的关注。而蔡大鲲团队后续诚恳的道歉与公开致谢,更是将江城推到了一个“德艺双馨”(虽然他自己可能并不想要这个头衔)的微妙位置。
热度、口碑、话题度,江城三者兼备,且以一种完全无法复制的、独属于他的“懒散天才”方式。这样的存在,自然吸引了娱乐圈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目光。
跑男的“综艺之神”标签尚未褪色,《天籁之战》的“音乐素养”认证又添新章,江城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已然突破了流量偶像的范畴,开始向更具沉淀感的“艺人”身份蜕变。而影视圈,这块衡量艺人综合实力与长远价值的试金石,也终于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递来橄榄枝的,并非什么业界巨头或成名大导,而是一位名叫陆岩的新锐导演。陆岩年近四十,在独立电影圈摸爬滚打多年,以风格独特、叙事细腻、擅长挖掘演员特质着称。他筹备多年的新作《南山客》,是一部带有武侠外壳、实则探讨现代人精神归隐的文艺片。片中有一个戏份不多,却贯穿始终、极为出彩的配角——“琴师”。
这位“琴师”隐居南山,与世无争,看似懒散疏离,实则身怀绝技,洞悉世事,是点化主角的关键人物。角色设定气质空灵,超然物外,需要演员自带一种“不食人间烟火”却又“接地气”的矛盾感,同时,最好能具备一定的古筝或传统乐器基础,以求在几场关键的抚琴戏份中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这个角色选角困扰了陆岩许久。科班出身的演员匠气太重,少了那份天然的超脱;找真正的传统乐器演奏家,演技又未必过关。直到他在网络上看到了江城在《闪光》决赛弹奏《广陵散》的片段,以及后来在各种综艺里那种“万事不萦于心”的懒散状态,眼前顿时一亮!
就是这种劲儿!
那种看似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却又在某些特定时刻能爆发出惊人能量的反差感!那份游离于规则之外的疏离与通透!简直是为他电影中的“琴师”量身定做!
更重要的是,江城并非完全的白纸,他在综艺和舞台上的表现证明了他具备一定的镜头感和即兴能力,这比教导一个纯粹的素人要容易得多。
陆岩几乎是带着一种“挖到宝”的兴奋,通过各种关系,辗转将剧本和邀请函送到了江城工作室。
彼时,江城刚结束了一段时间的休整(主要活动是品尝“桂香村”的夏季限定“荷叶茯苓糕”和“冰镇杨梅露”),正歪在沙发里,翻看一本新淘来的、关于古代隐士生活的杂记。
林婉拿着那份装帧朴素却分量不轻的剧本和导演亲笔信,脚步轻快地走了进来。
“城哥!有个影视剧的邀约!”她的声音里带着显而易见的兴奋。涉足影视,对于任何艺人来说都是事业上的重要一步,意味着更广阔的舞台和更深度的认可。
江城从杂记上抬起眼皮,看了一眼林婉手中那叠厚厚的纸张,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剧本?
听起来就很长,很多字。
要看,要理解,要背台词……
麻烦。
“推了。”他言简意赅,准备继续看他的闲书。
“别啊城哥!”林婉赶紧上前,将剧本和导演信放在他面前的小几上,“您先看看!是陆岩导演的电影,虽然不是商业大片,但在圈内口碑很好!而且这个角色特别适合您!”
她着重强调了“适合”二字,并快速介绍了《南山客》的故事梗概和“琴师”这个角色的人物特点,尤其是“隐居”、“懒散”、“身怀绝技”、“弹古筝”这几个关键词。
江城翻书的动作顿了顿。
隐居?懒散?弹古筝?
听起来……好像比在泥潭里打滚或者在指压板上跑步要省力一点?
他放下杂记,拿起那份剧本。入手的感觉比想象中要轻一些(因为他的戏份确实不多)。他随意地翻看了几页,目光扫过那些描写“琴师”的段落。
“终日与琴酒为伴,醒时抚琴,醉时卧松。”
“眉宇间总带着三分倦意,七分疏离,仿佛世间万物皆与他隔着一层薄雾。”
“指下流出《广陵散》的杀伐之气,眼神却平静如古井深潭。”
这些描述……
江城摸了摸自己的脸。
好像……是有点像?
他又翻到后面,看到了几段“琴师”的台词。不多,大多是些玄之又玄、充满机锋的短句,没什么需要激烈情绪爆发的地方。
“唔…”他发出一个意味不明的音节,似乎在进行评估。
林婉见状,立刻趁热打铁:“陆导在信里说,他看中的就是您本身的气质,不希望您做太多表演式的加工,保持自然状态就好。拍摄周期也不长,预计您的戏份集中拍摄的话,不到一个月就能完成。而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