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娱乐的律师函和全网压热度的操作,如同在汹涌的洪水前筑起了一道摇摇欲坠的沙堤。表面上的平静仅仅维持了不到四十八小时。
第四十九个小时,一道真正的惊雷,劈开了这虚假的宁静。
国内最具公信力、以深度调查报道闻名的《镜界周刊》,在其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及旗下所有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深度调查报道,标题直接、冷峻,充满力量:
《数据迷城:起底星耀娱乐的千万级造假帝国与顶流泡沫的诞生》
作者署名:谭纪。
这个名字,在新闻界和关注时事的公众心中,本身就代表着严谨、敢言与真相。
报道的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猛料,而是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描绘了当前流量至上时代,娱乐圈数据繁荣背后的怪象与焦虑,引出了“数据造假”这一行业毒瘤。随后,报道直指核心——星耀娱乐及其一手打造的顶流吴签签。
接下来的内容,堪称一场证据的盛宴,远比之前匿名论坛的爆料更为系统、详实、且无法辩驳:
· 资金流水铁证: 报道中贴出了多张打了部分马赛克、但关键信息清晰的银行转账记录截图,显示星耀娱乐及其关联公司,定期向多家知名的“网络科技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支付巨额款项,备注多为“网络推广服务费”、“舆情维护费”。其中一笔单月支付给某公司的费用,就高达八百万元。报道同时指出,这些收款公司,经第三方商业调查平台核实,其主要业务范围正是“社交媒体账号运营”、“数据优化”等,员工人数却寥寥无几,与其巨额资金往来极不匹配。
· 内部会议录音: 报道文字转录了一段据称是星耀娱乐内部高层会议的录音内容。录音中,几个模糊处理但能分辨出身份的声音,正在讨论如何为吴签签的新歌“冲榜”,明确提到了“协议播放量必须达到X亿”、“热搜关键词前五必须占据三个”、“评论区前排必须都是正面控评”等具体指标。甚至有人提议“可以适当制造一些‘对家’黑帖,方便虐粉和反向炒作”。这段录音的文字稿,其用语习惯和讨论细节,极具真实感,绝非外人可以凭空编造。
· 秘密合同曝光: 最致命的,是几份被部分曝光的“网络宣传推广合同”扫描件。合同甲方为星耀娱乐,乙方为不同的数据公司。合同中明确列出了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微博转评赞数据维护(指定最低互动量)、音乐平台播放量及评论维护、短视频平台热度推广、搜索引擎关键词优化、以及“负面舆情监控与处理”(即删帖、压热搜)。合同金额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并附有具体的KPI考核标准。白纸黑字,公章隐约可见,将数据造假从传闻变成了白纸黑字的商业合同行为!
· 粉头利益链: 报道还深入剖析了星耀娱乐如何通过掌控后援会核心粉头,来引导甚至胁迫粉丝消费。披露了公司如何与粉头分成粉丝集资款项,如何通过粉头发布“购买清单”、“冲销量任务”,营造虚假购买力,以此骗取品牌方信任和更高昂的代言费。报道采访了几位脱粉的前“大粉”,匿名讲述了她们如何被公司人员“指导”工作,以及目睹普通学生粉丝为了一次次“冲销量”而省吃俭用甚至借贷时的内心挣扎。
谭纪的报道,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层层解剖,将星耀娱乐这个依靠数据和谎言堆砌起来的“顶流制造工厂”的内部结构、运作流程、资金链条,赤裸裸地展现在了公众面前。
逻辑严密,证据链完整,且所有核心证据都做了必要的脱敏处理(如隐去个人账户、身份证号等),既保护了消息源,又确保了证据的真实性和冲击力。
这篇报道一出,之前星耀娱乐那封措辞强硬的律师函,瞬间变成了一张苍白可笑、一戳就破的废纸!
《镜界周刊》的官方微博在发布报道后的十分钟内,转发、评论、点赞数直接突破百万,并且数字还在以恐怖的速度飙升!#镜界周刊起底星耀数据造假#、#吴签签数据造假帝国#、#星耀娱乐合同曝光# 等词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空降热搜前三,后面全都跟着一个鲜红刺目的“爆”字!
这一次,星耀娱乐的资本力量似乎也失去了作用。或许是因为《镜界周刊》本身的权威性,或许是因为证据实在太过确凿,没有任何平台敢、也没有任何理由再强行压下这个话题!
全网炸锅!
【我的天!实锤!全是铁锤!】
【之前发律师函的出来走两步?脸疼吗?】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造假了,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商业欺诈!》
《看看那些合同!触目惊心!把粉丝和观众当傻子耍!》
《怪不得他家艺人演技唱功稀烂还能资源不断,原来钱都花在这上面了!》
《脱粉了!彻底脱粉了!感觉自己以前就是个笑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