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号” 教学舰驶入熔岩地脉区时,舷窗外的景象瞬间从幽冥地脉的暗灰转为灼热的橙红 —— 无边无际的液态熔岩在星空中翻滚,泛着刺眼的光芒,每一次岩浆喷发都伴随着震天的轰鸣,炽热的热辐射即使隔着教学舰的多层隔热屏障,也让舰内温度上升了 3℃。实习守护者们纷纷靠近舷窗,却又下意识地后退半步 —— 这是他们第一次直面如此 “狂暴” 的地脉环境,连呼吸都仿佛带着灼热的气息。
教学舰的探测仪屏幕上,地脉能量信号呈现出不稳定的橙红色,能量浓度在 18% 到 22% 之间剧烈波动,温度数值更是飙升至 650℃,远超 250℃的安全阈值 —— 这是地脉能量与熔岩能量过度融合导致的热失衡迹象。“熔岩地脉区的核心是‘地脉能量与熔岩能量共生且易热失衡’,” 小萤站在舰桥,声音因环境高温而略带沙哑,却依旧清晰坚定,“熔岩能量会持续为地脉注入热量,一旦热量无法及时疏导,地脉就会因过热引发爆炸,甚至导致整个星域的能量连锁反应。今天的培训主题,就是‘熔岩地脉热平衡维护与应急降温’,核心是学会‘用精准调控疏导热量,用协同配合守护地脉平衡’。”
教学舰停靠在熔岩地脉区的 “熔岩监测站” 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 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正围着大型降温设备忙碌,设备喷出的淡蓝色冷源能量与熔岩的橙红色光芒交织,在监测站周围形成一道短暂的 “冰火交织” 奇观。监测站站长是一位皮肤黝黑、手臂布满烫伤疤痕的中年守护者,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笑着说:“欢迎你们!这里的熔岩能量每天都会有三次峰值,每次峰值都会让地脉温度升高 50℃,我们的降温设备已经连续运转了半年,就怕哪天撑不住。”
小萤团队带着实习守护者们前往核心区 “熔岩制衡阵”—— 这里保留着当年修复的远古阵法,阵眼处的 “冷脉晶核” 释放着淡蓝色的冷源能量场,如同一片冰雪绿洲,将周边的熔岩热流疏导至安全区域,地脉能量也在此处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热平衡。监测站为培训准备了 “热流探测仪” 和 “冷源能量导管”,前者能实时追踪熔岩热流的流动轨迹与温度,后者则可将冷脉晶核的能量输送至过热区域,实现精准降温。
“第一个任务是‘熔岩热流监测与轻度降温’。” 阿岩取出二十台 “热流探测仪”,分发给实习守护者,“仪器显示的橙红色越深,代表热流温度越高;当温度超过 500℃时,地脉就会出现过热风险。现在,你们分组在制衡阵周边 2 公里范围内监测,找到 3 处热流聚集区,用冷源能量导管进行轻度降温,记录降温前后的温度变化 —— 记住,降温时要顺着热流流动方向疏导,不能强行阻断,否则会引发热流反弹。”
实习守护者们分成五组,带着设备和导管深入熔岩地脉区。小霜组刚走出制衡阵的能量范围,热流探测仪就从淡橙红变成深橙红,显示温度达到 520℃—— 此处的熔岩热流形成了一道狭窄的 “热流通道”,地脉能量在通道中被反复加热,浓度虽维持在 20%,温度却持续攀升。小霜按照小萤的教导,将冷源能量导管的一端连接到制衡阵的冷脉晶核,另一端对准热流通道的入口,淡蓝色的冷源能量顺着导管流入通道,如同一条冰雪溪流,与橙红色的热流交汇 —— 探测仪的温度数值从 520℃缓慢降至 450℃,热流的流动速度也趋于平稳。
“原来降温不是‘灭火’,而是‘疏导’!” 小霜兴奋地说,之前他以为面对高温只能强行降温,现在才明白,熔岩地脉的守护核心是 “顺势疏导”,而非与狂暴的热流对抗。而小羽组则遇到了更复杂的情况:他们在一处熔岩漩涡旁,发现热流温度高达 600℃,地脉能量已出现 “沸腾” 迹象,若不及时处理,会在 1 小时内引发局部爆炸。
“不能直接用冷源能量!” 小羽立刻阻止组员,“温差太大,直接注入冷源会让熔岩瞬间凝固,堵塞热流通道,反而加剧地脉过热!我们需要先用地脉能量结晶构建‘热流分流阵’,将漩涡的热流分散,再分区域注入冷源。” 他们快速在熔岩漩涡周围布置分流阵,淡绿色的能量屏障将集中的热流分成三道支流;随后,小羽带领组员分别在三道支流旁连接冷源导管,淡蓝色能量缓慢注入 —— 热流温度从 600℃逐步降至 500℃,地脉能量的 “沸腾” 迹象也彻底消失。
“面对狂暴的自然能量,‘蛮干’只会适得其反,” 小羽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这次经历让她深刻理解,协同配合与科学策略,才是极端环境下守护地脉的关键。
就在所有小组完成轻度降温任务,准备返回监测站时,监测站的警报突然尖锐地响起 —— 熔岩地脉区的 “熔岩峰值期” 提前到来,且强度远超预期。探测仪显示,制衡阵周边的熔岩热流温度从 450℃骤升至 700℃,冷脉晶核的能量储备快速下降,从 80% 降至 50%;更危险的是,制衡阵东侧的一片地脉带出现 “热流倒灌”,橙红色的熔岩热流顺着地脉裂缝涌入,地脉温度瞬间突破 750℃的临界值,能量浓度也从 20% 飙升至 28%,随时可能引发爆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