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图书馆地下节点的发现,像一根毒刺扎在“烛龙”小组的心头。无法根除,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缓慢释放着影响。社会氛围在那种无形的梳理下,确实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和谐”,犯罪率下降,公共纠纷减少,连网络上的戾气都似乎淡了不少。但这种平静,却让知情者感到窒息。
江雨肩头的伤不算重,但精神上的疲惫和挫败感让她消瘦了不少。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指挥中心,参与情报分析和战术推演,试图找到破解节点护盾或追踪陆秉先的方法。她体内那些异常结构的活跃度似乎随着她的情绪起伏而波动,带来力量的同时,也带来更深的负担。
这天,老赵带来了一位意外的访客——一位穿着朴素、气质沉静的中年女性,苏晚,陆秉先的前女友。
“苏女士主动联系我们,说有一些关于陆秉先的往事,可能对我们有帮助。”老赵介绍道。
苏晚看着江雨,目光复杂。“我看了新闻,虽然报道得很模糊,但我知道,是秉先……是他在背后操纵这一切,对吗?”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江雨点了点头,没有否认。
苏晚深吸一口气,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个老旧的皮质笔记本。“这是秉先出国前留给我的,里面有一些他早期的研究手稿和……一些随笔。我以前看不懂,只觉得他走火入魔。但现在看来,或许里面有些东西,能帮到你们。”
江雨郑重地接过笔记本。纸张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是陆秉先特有的、带着一种锋利美感的笔迹。前面大部分是深奥的物理公式和哲学思辨,但在笔记本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一些更私人化的内容。
【……晚不理解我,她认为我抛弃了人性。但她不明白,我所追求的,是超越人性的更伟大的存在形式。个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在宇宙尺度下有何意义?不过是熵增过程中微不足道的涟漪……】
【……陈景恐惧‘帷幕’,称之为‘牢笼’。但他错了,‘帷幕’不是牢笼,是‘滤网’。它在筛选,筛选出有资格踏入下一阶段的文明。抗拒筛选,才是真正的自取灭亡……】
【……我需要‘钥匙’,不是技术上的,是认知上的。必须找到一种方式,让‘载体’自愿拥抱‘升华’,而非强制改造。强制的产物存在缺陷,就像……(此处有大量涂改)……就像那些失败的早期‘种子’……】
“失败的早期‘种子’?”江雨捕捉到了这个关键词,抬头看向苏晚。
苏晚摇了摇头:“我不清楚具体指什么。但他离开前那段时间,精神状态很不稳定,有时会喃喃自语说什么‘污染’、‘清理’……好像他进行的实验出了很大的问题,不得不处理掉一些……‘东西’。”
处理掉?江雨想起了父母遇害现场那个被“它们”抹杀的杀手,想起了格陵兰基地那些可能存在的失败实验体。陆秉先的“升华”之路,显然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血腥的试错。
她继续翻看笔记,在最后一页,发现了一串用铅笔淡淡写下的、看似毫无规律的数学符号,旁边标注着一个词——【认知锁】。
“认知锁?”江雨皱起眉头。
“技术组,立刻分析这串符号!”老赵下令。
经过紧张的破译,技术组发现这串符号指向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模型,其核心在于利用个体内心最深处的矛盾或执念,构建一个自我强化的逻辑闭环,使其主动排斥外界特定信息或选择。这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陷阱”。
“难道……这就是陆秉先提到的,让‘载体’‘自愿’拥抱升华的‘钥匙’?”江雨感到一阵寒意。如果对手掌握了这种技术,他们甚至不需要强制洗脑,只需要巧妙地引导,就能让人自己走向“升华”的祭坛!
“这个‘认知锁’模型,和我们之前监测到的意识渗透信息包,有没有关联?”江雨追问。
技术组进行比对后,得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意识渗透信息包更像是一种广谱的、温和的“氛围营造”,而这个“认知锁”模型,则是一种精准的、针对特定个体的“心理手术”!后者很可能是前者的升级版或补充手段!
“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应对‘认知锁’的方法!”江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旦对手大规模应用这种技术,他们将防不胜防。
就在这时,一直沉寂的“卡珊德拉”再次通过隐秘渠道发来了信息。这次的信息异常简短,只有一个坐标和一个时间。
坐标位于邻市一个以独立艺术和先锋文化闻名的小镇。
时间是明天下午三点。
“是陷阱吗?”老赵警惕地问。
“不像。”江雨看着那坐标,体内“结构”传来一种微弱的、指向性的共鸣,“她如果想害我们,有太多更有效的方式。我觉得……她是想见面。”
与这个神秘盟友的第一次线下接触,风险与机遇并存。
“我去。”江雨毫不犹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