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士应声而入,却见田元皓挣开束缚,厉声道:"今日纵使血溅三尺,某也要说!"
"好个狂徒!"袁本初须发皆张,"来人!推出去斩了!"
审正南急忙叩首:"元皓虽有冲撞之罪,然其多年尽忠......"
袁本初冷哼一声:"罢了!革除田丰所有军职,永不复用!"说罢掀帘而去。
众谋士围上前来,只见田元皓仰天大笑:"袁本初终非明主!河北沃土,迟早尽归刘氏!"言毕推开众人,独自踉跄走出营帐。残阳如血,映得他单薄的身影愈发萧索。
望着田丰渐行渐远的背影,审配长叹一声。局面发展到如此地步并非他所愿,奈何袁绍固执己见,不仅令田丰忧心如焚,连他自己也深感不安。
此刻田丰因直言进谏被革除所有职务,能够规劝主公的又少了一人。审配暗下决心要继承田丰的遗志,只是眼下袁绍正在盛怒之中,他打算待主公怒气稍平再作进言。
不多时,文丑整顿好兵马,率部疾驰出营。依照郭图献计,他亲率铁骑穿越渤海郡,一路向北直扑幽州城。复仇心切的文丑马不停蹄,转眼间已抵达渤海与幽州的边界。
这带地广人稀,纵使带着大队骑兵也不易暴露行踪。算来只需半日便可兵临幽州城下。稍事休整后,文丑便亲率四千轻骑越过边界,在这片开阔平原上,行军速度愈发快了起来。
当铁骑掠过纵横交错的田野时,正在田间劳作的老汉与孙儿被隆隆蹄声惊动。坐在田埂上玩耍的孩童最先察觉到大 ** 颤,抬眼望见远处烟尘滚滚,一支劲旅正擎着数面旌旗疾驰而来。
"爷爷快看!"孩童兴奋地指着远处飘扬的旗帜,"那些旗帜上写着'文'和'袁'字呢!昨日先生刚教过,说袁字就是袁绍的袁!"
老汉闻言大惊失色,扔下锄头抱起孙儿就往县城奔去。所幸离县衙不远,祖孙俩很快将这支打着袁字旗号的兵马行踪报告给了县令。
老汉跟着县兵来到县衙,见到了县令。他急切地说道:"大人,我家孙子在城外田间发现了袁绍的兵马!"
县令闻言脸色骤变,忙问:"老丈别急,且细细道来,如何确定是袁绍的军队?"
"老朽哪懂得这些,"老汉指着身旁的孩童,"是这小孙子说看见军旗上写着'袁'字。昨儿学堂先生刚教他们认了几个字,这娃娃就记住了。"
县令将信将疑,打量着紧紧抱着祖父腿边的孩童。他取来纸笔写了几字试探,没想到孩子竟都能辨认。原来县里新建了学堂,适龄孩童都在念书。起初县令还觉得让百姓识字纯属多余,如今却彻底改观,不禁对刘苍的远见深感钦佩。想到此处,他立即派人向幽州城传递军情。
文丑率领四千骑兵深入幽州,为掩人耳目只得放慢速度。虽派斥候探路绕行,却不知行踪早已暴露——报信者的速度,远快过他的铁骑。
幽州城总务府内,荀彧正在批阅公文,忽有士兵疾步入内:"禀府令,前线急报!"
荀彧接过军报展阅,上面简明记载着文丑部入境的消息。虽未详述敌军动向,但这位谋士略加思索便了然于胸。他轻叩案几冷笑:"想偷袭幽州?可惜城中尚有两万守军静候。"
幽州城驻扎着两万守军,即便袁绍主力来犯也足以固守,更遑论区区数千敌军。荀彧合上军报,对传令兵吩咐:"传臧洪、臧霸两位将军速来议事。"
传令兵领命退下,立即赶往幽州驻军大营。荀彧洞察文丑偷袭之意,决定主动出击。他计划在城外设伏,待敌军攻城时将其围歼。但幽州守军多为步卒与弓手,要伏击骑兵并非易事。
少顷,臧氏兄弟抵达总务府。经过商议,决定留千名弓手与数千步卒守城。臧洪、臧霸各率盾甲兵、弩手、刀斧手及长枪兵埋伏于城外两侧山坡。待敌军抵达城下,盾甲兵将结成铁桶阵围困骑兵,弩手负责远程 ** 。若有突围之势,则改由刀斧手与长枪兵阻截。此计若成,文丑部必将全军覆没。
计策既定,三人即刻部署。与此同时,张辽从北新城再度出兵。探报证实张合已被软禁,令他喜忧参半——既能轻松攻取高阳城,又恐淳于琼对张合不利。
张辽等待多时的攻城利器终于送达:工部按《天工开物》研制的黑色粉末,虽 ** 力不足,但极易燃烧。他命士兵将 ** 绑在箭矢上,准备实施火攻。由于战区百姓早已撤离,此举不会殃及无辜。
城中百姓稀少,纵使焚毁全城,只要刘苍击败袁绍,重建十座高阳城也不在话下。张辽命人备齐物资,仅留千名士卒镇守北新城,亲率五千铁骑与四千步卒直逼高阳。
高阳城头的守军望见张辽大军压境,慌忙奔入城中禀报淳于琼:"将军,张辽率数千精兵来犯,我等该如何应对?"
淳于琼正把盏畅饮,闻言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手:"慌什么?高阳城防坚固,兵多粮足。莫说几千人马,就算来数万大军也休想攻破!去唤韩猛将军盯着便是,若那张辽当真攻城,再来报我!"说罢便打发走传令兵,继续举杯痛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