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许劭?"
郭嘉闻言,微微颔首:"此人我略有耳闻。至于曹操,确实不凡,日后或许会成为我们的劲敌。"
"主公,可要在此了结他?"
苏烨侧目,看向郭嘉:"奉孝,以往倒未发觉你如此心狠手辣。"
郭嘉眯眼一笑,摇头道:"读书人的谋划,怎能说是心狠手辣?这叫权术。主公还未回答我的问题。"
"罢了。"
苏烨摆手道:"一则我曾与他有约,若他日后争霸失败,留他性命;即便没有此约,如今也不能无故动手——"
"否则,天下诸侯会如何看待我?"
"虽说乱世已至,但规矩仍要遵守,否则世道将彻底崩坏。况且,如此行事,必遭士族豪强的排斥,于我无益。"
特立独行、不守规矩之人,往往被视为异类,终会遭到排斥,甚至被群起而攻之。
"也罢。"
郭嘉无所谓地耸了耸肩:"既然主公开口,我便不再多言,权当玩笑吧!"
"踏踏踏——"
此时,曹操率领的大军已至数百步外,也认出了对面的旗帜。
"竟是伯渊的兵马?他为何在此?又为何只剩这些兵力?"
"莫非追击董卓失利,折损了人马?"
"可看情形不像啊……士卒无伤,军容齐整。"
带着疑惑,曹操率军逼近,在距苏烨十步之外勒马,朗声笑道:"伯渊!怎会在此?"
苏烨也策马上前,回道:"孟德兄才是,此番赶来,莫非是为追击董卓?袁盟主等人何在?莫非只有你一人前来?"
苏烨早已知晓实情,仍循例询问,以免显露自身情报网络的强大。
"正是!"
曹操点头答道:"我确是来追击董卓的。至于袁盟主他们,都在洛阳忙着瓜分战果,哪还有心思来追董卓、救天子?"
"伯渊你还没回答我!你这是追击归来,还是尚未出发?"
他显然有些困惑了。
"去过了。"
苏烨不再绕弯子:"我一日前就已率军追击董卓数百里,直抵函谷关才被阻拦;"
"可惜未见董卓踪影,只遇到些百姓和押送他们的万余西凉军。"
"孟德你来迟了!现在前往,只会徒劳而返,望关兴叹!"
"搞不好还会遭吕布等人半路埋伏。"
这绝非危言耸听。
吕布尚可,徐荣却是将才。
他很可能预料到会有诸侯追击,派兵出关设伏。
"什么?董卓早已入关中?"
曹操闻言色变,满脸失望与懊丧:"终究还是来迟一步?"
"可恨!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在洛阳救火赈灾,该直接率军追击,或许还能赶上。"
他悔恨交加。
"无用。"
苏烨摇头:"董卓必已料到此节。若你贸然追击,反而可能中伏,得不偿失!"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函谷关天险难破,我们想入关中击败董卓、解救天子,难如登天!"
"此事须从长计议。"
"况且,这还需众诸侯鼎力相助;"
"但依你所言,他们显然已无意继续讨伐,只等着分赃完毕,各自归去,开启诸侯割据了!"
“就算咱们有心,旁人也未必肯相助了!”
“这么说来,咱们该回洛阳见见那些诸侯,而后便各自离去?”
既是同盟一场,终究该当面作别。
好来好去方为上策!
不过苏烨暗忖,此番恐怕难遂人愿。
“也罢!”
曹操长叹一声,挥手示意大 ** 向。两军合为一处,再度朝洛阳进发。
行至半途,
曹操频频侧目望向苏烨身后兵卒,终是按捺不住问道:“伯渊兄,早想请教——你麾下将士怎这般稀少?余下部众何在?”
“莫不是折损殆尽?此话我可不信!”
“观你等气色,分明未经历败仗。”
他实在好奇那支消失的兵马去向。
或许,这正关系着苏烨的谋划。
“哈!”
苏烨闻言轻笑:“就知道瞒不过你!这些时日追击董卓倒非全无收获。”
“沿途收容了不少流离百姓。”
“荆州地广人稀,正需劳力。洛阳已遭董贼焚毁,司隶亦被洗劫一空。”
“与其任百姓在此自生自灭,不如带去荆州安置。”
“既救百姓性命,又得开荒人力,岂非两全其美?”
他刻意隐去具体数目,免得节外生枝。
待诸侯们探得实情,
这些人口早已在荆州落地生根,他亦远离这是非之地。
届时纵有非议,也为时已晚。
“哦?原来如此?”
曹操眉梢微挑,忽又了然颔首,意味深长道:“伯渊兄果真仁厚啊!”
《民迁之重》
万人大军护送何等规模的人潮?
怕不下十万之数。
如此庞大的迁徙队伍,若尽数安置于荆州,必能为当地带来蓬勃生机。
然而首要之务在于粮草供给——须待这些移民开荒种地,自食其力之后,方算真正安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