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后,经许衡反复斟酌,终成书信一封。信中详述当下困境:三千旧部已入许营,难以抽身;更提及早年便仰慕玄德公仁德,向往云长美髯风采,钦佩翼德骁勇善战。
信末除却满纸赞誉与思念,更道尽了此刻许衡营帐中的万般悔意。
再叹时运多舛,苍天无眼,若玄德公早至半步,今朝怎会落得这般光景。
笔锋愈深,典韦盯着信纸挤出了满脸褶子。
"啧,这般掏心掏肺的字句,刘玄德阅后怕不是要涕泗横流?定当快马加鞭来寻子龙——你莫不是又要耍 ** 手段?"
典韦眼珠滴溜转着,颊边浮起兴奋的红晕。
虽说刘关张三人勇冠三军,可咱们阵中多的是刀尖舔血的虎狼之将。
子龙银枪裂云霄,文远用兵如鬼魅,真拼杀起来未必落了下风。
"嘿嘿嘿..."许衡闻言以袖掩口,肩头笑得直发颤。
终是落下"子龙谨呈"四字,寻到那信使将回函送往清河。
这些时日袁绍全无交战之意,邺城至清河驿道畅通无阻。
不过三四日,信函便呈于刘备案头。夜深酒酣之际,这织席贩履的枭雄竟怆然泪下。
"子龙...子龙竟还念着旧情!有人牵挂便是倚仗,得此义士何愁宏图难展!"
"益德、宪和,那三千绿林好汉本该归附于我,偏叫许衡捷足先登——如今子龙已在他帐下听令了!"
张飞蒲扇般的大手拍得案几震颤:"赵子龙那杆银枪神出鬼没,胆魄更是万人敌,这般良将竟..."
"大哥若此刻相召,他真会推辞?"
刘备倏地转向简雍,眼中迸出精光:"宪和可有良策?"
文士摇着青竹扇叹息:"难。子龙重情义,必惦记许衡知遇之恩。除非..."
扇骨突然合拢:"其实何止子龙,前日某去见牵招,他如今在袁本初帐下统领三千部曲。"
"同样受着袁氏厚恩,再难改换门庭。"
刘备闻言后仰,身影在烛火中晃出长长阴影。
那是总角相交的牵子经啊...
当年若未......唉!
天意如刀,命运弄人!
念及故友,枭雄掌心掐出深深月牙痕。
昔年涿县少年拜别卢植,回乡便以游侠之名广结豪杰,谁想今日......
他一身武艺超群,性情豪爽洒脱,日积月累间身边便聚拢了许多能人异士。
就拿牵招和简雍来说,这二人便是早年追随刘备的旧部。
那时天下尚未大乱。熹平年间虽显衰败之象,但汉室江山犹在。想要踏入仕途并非易事——士族刚刚解除党锢之祸,依旧牢牢把持着晋升要道。
入仕首先要有名师门生的身份,这点刘备已经具备;其次要在乡里积累声望,例如获得孝廉的名号,方能得到举荐;接下来最好迎娶二千石官员之女,稳固门第。如此自会有人向上引荐,之后便可静候朝廷征召,或自行游历求官。
这一整套流程走下来,待到声名传入士族耳中,才有机会踏上仕途。当然,最终还要看官职是否有缺。所以说要在诸侯间扬名立万,实非易事。但弱冠之年的刘备,已然令人过目难忘。
待到二十五六岁时,他身边猛将如雨,知己遍布蓟县、涿郡,幽冀二州皆有挚交。就在即将接受征辟、展开锦绣前程之际,母亲猝然离世。
这记晴天霹雳让刘备不得不留家守孝。汉室以孝治天下,历代 ** 身体力行,地方士人岂敢逾越?更何况孝道本就是立身之本。为此刘备放弃眼前所有,那些追随左右的乡勇猛士也渐渐散去。
牵招便是其中一位,他北上冀州投奔韩馥,后转投袁绍麾下受重用,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部将。其余旧部中,唯剩简雍始终相伴。此人虽性情狂傲、言语犀利,素来目中无人,却唯独对刘备忠心耿耿。若论情谊,他比关羽、张飞两位结拜兄弟相识更早。
每当忆及往事,刘备便觉胸中郁结——若得上天垂青,此刻早已位居二千石 ** 。以名动天下之姿迎接乱世,又怎会像今日这般仰人鼻息,在赵云之事上委曲求全?
"宪和!"刘备面泛酡红,酒气上涌间双眼泛起薄雾,"此番定不能让子龙继续留在许营。纵使千难万难,我们也要设法让他偿还许衡的恩情。"
刘备帐中,简雍察觉主公对赵云的不舍,低声道:"要想留住子龙,必须让他立下战功。主公且想,若他带着三千骑兵投奔许衡,粮草辎重全仰仗对方,不出力就离开,岂能心安?"
"确实!"刘备负手而立,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坚定地说:"子龙乃真正的儒将风范。"
"可眼下冀州暂无战事,袁军已撤出邺城,要等袁绍拿下幽州才有变数。"
刘备闻言眉头紧蹙。
这样下去不行。
若耽搁太久,子龙恐怕就要被许衡彻底招揽了。时日愈久,这份恩情就愈发难以偿还。
"主公不妨先修书一封,多作试探,或有一线转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