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牛辅、张济之流,在他眼中远比董卓容易应付。
纵然要说服众人同往他处,只要时势相宜,对贾诩而言也非难事。
进退自如......只要不入长安,便是蛟龙入海!
天地之大,任我纵横。
洛阳左中郎将府内,蔡邕正与爱女蔡琰作别。
失去河东卫氏这门姻亲后,为让女儿避开北方战乱,蔡邕只得假借赠书之名,将蔡琰送往荆州避难。
但自幼承欢膝下,如今突然要千里相隔,蔡琰心中自是难舍。
......
蔡琰眼中噙着泪光,望着慈爱的父亲轻声道:"爹爹...女儿舍不得您......"
话音未落,晶莹泪珠已如断线珍珠般滚落,在素净的脸庞上划出一道道泪痕,令人见之生怜。
蔡邕温言劝慰:"昭姬莫要如此,又不是永诀。待京城局势平定,为父便去荆州寻你。你这般模样,倒叫为父心里也不好受了。"
蔡琰明白,父亲这话不过是为了宽慰她。
一旦踏入长安,他如何能轻易脱身?
蔡琰拭去眼角的泪水,轻声道:“父亲,女儿不愿去荆州……还是留在长安陪伴您吧。”
“不行。”蔡邕脸色骤变,语气有些急促:“咱蔡家如今只有你尚未安定,这是为父心中唯一的牵挂。如今总算有机会将你送往荆楚之地,远离纷乱,为父这最后一桩心事也能了结,你莫要任性,让为父为难。”
蔡琰听后,心中愈发酸楚。
“可父亲……您呢?”她伸手拉住蔡邕的衣袖,声音里满是眷恋:“您独自留在虎狼之地,若遇危险,连一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无妨。”蔡邕神色笃定,“为父毕竟是相国倚重之人,即便去了长安,有相国庇护,性命无忧,昭姬不必担心。”
说罢,他忽然正色,话锋一转。
“昭姬,此次为父执意让许氏父子为你谋得襄阳学官之位,除了要你照看咱蔡家的两万四千卷藏书,还有一事需你替为父完成。”
蔡琰虽心中愁绪万千,但见父亲言辞郑重,也只得收敛情绪。
她擦去泪痕,平静道:“父亲有何嘱托,但说便是。”
蔡邕长叹一声:“为父一生最得意之事,莫过于三私两公。三私,乃作《释悔》、制焦尾琴、精研飞白书;两公,便是刻熹平石经四十六块,补作《汉纪》十篇。”
蔡琰专注聆听。这些年来父亲的成就,她自然了然于心。这五件事,皆是父亲一生引以为傲的功绩。
他忽然提及这些,究竟何意?
“父亲是想让女儿做些什么?莫非与《汉纪》有关?”蔡琰心思玲珑,隐约猜到了父亲的意图。
蔡邕感慨地看着她,眼中满是欣慰——他的女儿果然非比寻常,三言两语便揣度出了他的心思。
蔡邕低声嘱咐道:"昭姬,祖宅旧居存有《释悔》手稿,你前往圉县运送典籍时,务必将其带往荆州。焦尾琴技与隶书笔法已尽数传授予你,为父甚感欣慰......唯独熹平石经与兰台汉纪,实在令人忧心。"
蔡琰轻声询问:"父亲是担心这两件心血难存后世?"
蔡邕目含泪光,声音哽咽:"相国已明言迁都后不在长安设立太学。石经沉重难移,汉纪纵使西迁,恐难完好保存。即便保全,在他手中能否传世,实在......"
"所幸当年在东观编修时,为父曾私下抄录全本,现藏于祖宅典籍之中。你到荆州后,可借助许衡父子之力,继续完成汉纪编撰。这也是为父为你争取襄阳学官之位的深意。"
蔡琰会意应答:"女儿定当与景升父子商议,促成此事。"
蔡邕继续解释:"这部《东观汉记》经数代人编纂,已续至灵帝时期。如今朝廷动荡,续编之事恐难为继。祖宅藏书中存有完整抄本共百余卷,你带到荆州后,可召集学者继续修撰。"
他特别强调:"这不只是家学传承,更关乎大汉千年文脉。当时与卢植等人合作续编十篇,为父趁誊录之便,将前百卷悉数抄存。现今唯有指望荆州能延续这项事业了。"
蔡邕环顾四方,认定当今天下唯有南郡许衡可担续修《汉纪》重任。
只盼女儿能说服此人。
将诸事安排妥当,蔡邕对蔡琰道:"事态紧急,我即刻遣人密信许衡。你速带家仆回陈留老宅取藏书,径赴荆州。许衡必会接应,无需忧虑......即刻启程,切勿耽搁。"
蔡琰紧咬朱唇伫立不动。
泪眼朦胧间依然凝望着父亲。
蔡邕背过身去,袍袖一挥:"休要管我,速去!若再踌躇,便非我蔡家儿女。"
蔡琰望着父亲佝偻的背影,泪如雨下。
她缓缓跪地,行三拜大礼。
"父亲保重,女儿......告辞了。"
蔡邕虽未回首,却知身后情景。
仰望穹顶,强忍眼眶酸涩。
待脚步声渐远,泪痕已蜿蜒过老人沟壑纵横的面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