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刚过,函谷关的天空仍被旱气蒸腾的薄雾笼罩,只是那雾已不像伏天那般灼人,反倒带着丝沁骨的凉。尹喜裹着件厚棉袍,站在观星台的露台上,呵出的白气在眼前散得很慢。连续三个月无透雨,关城的储水已不足三成,连后山那眼救荒的暗泉,也只剩细细一线水流,像位垂暮老者的喘息。
子夜时分,西南天际的云层忽然裂开道缝隙,一缕温润的光从隙中漏下,像谁在天幕上凿了个小口,倾下捧玉液。尹喜猛地挺直腰杆,举在望筒后的眼睛骤然发亮——那是老人星,也就是南极星,此刻正悬在云隙中央,光芒柔和如月光,却比月光多了层暖黄,像冬日晒透的棉絮。
《夏小正》的竹简在怀中微微颤动,尹喜摸出其中一卷,借着星子的微光,“老人星见,主泽泉出”的刻字愈发清晰。他想起《夏小正》里“老人一星南极中,春秋出入寿无穷”的句子,父亲曾说这星是“天之寿星”,见则祥瑞,尤其久旱之后,其光所指,必有甘泉藏于地脉。
“先生,您看那是什么星?”李信抱着件狐裘赶来,见尹喜望着西南天际出神,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这光看着就暖和,不像天狼星那么扎眼。”
尹喜接过狐裘裹在身上,指尖在星图上划出道弧线,从观星台一直连到南山的方向:“这是老人星,也叫南极星。你看它的芒脚,有三道斜着往东南,正指着南山的鹰嘴崖。《甘石星经·南极篇》说‘老人星出,泽泉随之,星芒所指,水脉所聚’,咱去鹰嘴崖寻水,准能找到。”
李信凑近星图,见老人星的位置被用朱笔标了个圈,旁注着“光透云隙,三日必见泉”。他有些犹豫:“南山早就搜遍了,鹰嘴崖更是寸草不生,去年凿山开渠时,石匠说那地方全是顽石,哪来的水?”
“寻常水脉藏于土,灵泉却隐于石。”尹喜从案头翻出张泛黄的舆图,上面用墨笔勾着南山的地貌,鹰嘴崖处标着个小小的“泉”字,旁注着“武王三年,老人星见,此处出泉”,“这是周公时期的舆图,当年关中大旱,就是循着老人星的指引,在鹰嘴崖找到的隐泉。”
天刚蒙蒙亮,尹喜就带着二十个民夫往南山去。张老栓扛着把錾子走在最前面,錾子头被磨得雪亮,他望着光秃秃的山梁,咂咂嘴:“先生,这山看着就焦渴,石头缝里连只虫子都没有,能有泉?”
尹喜没答话,只让李信在山脚下竖起根木杆,杆顶系着块红绸,正好对着老人星的方位。“跟着红绸走,错不了。”他指着木杆投在地上的影子,“你看这影线,与星图上老人星的芒脚完全重合,这是天地相应的征兆。”
山路越往上越陡,岩石被晒得发白,踩上去打滑。有个年轻民夫脚下一绊,手里的水壶摔在地上,半瓢水洒在石缝里,瞬间就没了踪影。“可惜了……”他蹲在地上,望着石缝直叹气。
尹喜走过去,摸了摸那处石缝,指尖触到丝微凉的潮气:“水没丢,是钻进地里报信去了。”他让民夫们在石缝周围凿起来,錾子落下时,火星溅在干燥的空气里,发出“噼啪”的轻响。
正午时分,他们终于爬到了鹰嘴崖。崖壁像只巨大的鹰嘴,突兀地伸向天空,崖面的岩石呈青黑色,上面布满了细密的裂纹,像位老者脸上的皱纹。尹喜让人在崖下铺开星图,将木杆立在图上老人星对应的位置,红绸被山风一吹,正好指向崖壁中间一道不起眼的裂缝。
“就从这里凿。”尹喜指着那道裂缝,裂缝宽不足寸,深不见底,隐约能闻到股潮湿的土腥气,“老人星的第三道芒脚,正对着这处,《甘石星经》说‘三星芒聚,泉藏于缝’。”
张老栓抡起錾子,第一下凿在裂缝旁的岩石上,“当”的一声,震得他虎口发麻。“这石头比铁还硬!”他甩了甩手腕,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岩石上,“滋”的一声就没了。
尹喜接过錾子,对准裂缝的边缘轻轻敲打,声音忽然变了——不再是沉闷的“当当”声,而是带着丝空洞的“空空”响。“下面是空的。”他眼睛一亮,让民夫们轮流上阵,顺着裂缝一点点凿。
日头偏西时,崖壁突然传来声脆响,一道水柱从凿开的洞口喷涌而出,溅得人满脸都是。水是温的,带着股淡淡的硫磺味,落在干涸的岩石上,立刻漫开片湿痕。“有水了!”民夫们欢呼起来,有人甚至跳进水柱里,任由泉水浇透全身,像在洗一场重生的澡。
尹喜用手掬起一捧泉水,水滑过指尖,带着股温润的暖意。他望向西南天际,老人星的光芒虽已被暮色掩去,但那道云隙仍在,像天幕上留下的微笑。“这是‘寿泉’。”他对众人说,“《夏小正》说老人星‘春秋出入寿无穷’,这泉也一样,旱时不涸,涝时不溢,能养着关城人。”
他们在泉眼旁砌了个石池,又顺着山势挖了条浅渠,泉水顺着渠蜿蜒而下,像条银色的带子,缠绕在南山的脊梁上。张老栓捧着渠里的水喝了一大口,咂咂嘴:“这水是甜的!比西市的暗泉还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