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的阳光刚漫过丹房门槛,像匹淡金的绸缎,轻轻搭在石阶的青苔上。药农老李蹲在那里,佝偻着背,右手死死按着右肋,每咳一声,喉间都扯出嘶哑的抽气声,额角的冷汗顺着皱纹往下淌,在下巴尖凝成水珠,砸在青石板上,洇出小小的湿痕。
“尹先生,您给看看吧……”老李的声音发颤,左手攥着片皱巴巴的艾叶,“昨日去后沟采药,贪多走了两里地,过涧水时被冷风灌了胁下,夜里就疼得直打滚,像揣了块冰,喘气都带着尖茬子。”
尹喜刚把晾晒的黄芩收进竹筐,闻言转过身。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素色道袍,袖口卷到肘弯,露出的小臂上沾着点药粉。“扶他到竹榻上。”他对身后的玄元说,声音里带着清晨露水的清润。
玄元连忙上前,小心地扶着老李的胳膊。老李起身时“嘶”地吸了口冷气,右肋像被针扎似的疼,玄元这才注意到,他右边的衣襟已被冷汗浸得发深,贴在身上,像块沉重的铁。
竹榻摆在丹房西侧,挨着一排药架,架子上的瓷瓶里飘出当归与白芷的混香。尹喜让老李平躺,指尖在他胸口缓缓划过,虚虚画出个“肝”字的轮廓:“五脏各有方位,肝在东,属木,喜条达,恶风寒。你这是风寒裹着湿气,淤在肝经里了,得取东方木气来破。”
老李疼得皱紧眉:“咋取?我这身子骨,怕是走不动去东边山里……”
“不必动。”尹喜指了指东窗,“窗棂对着院东那棵老松,松是木之精,晨露未干时,木气最足。你面朝东躺着,眼睛闭上。”
老李依言侧过身,右肋朝上,脸对着窗。晨光正从窗格的冰裂纹里淌进来,落在他脸上,暖融融的。院东的老松有合抱粗,树皮像老龙的鳞,枝桠间挂着的晨露被阳光照得透亮,像一串串青绿色的珠子。
“息心静虑。”尹喜按住老李的左肩,他的手掌干燥温暖,带着股苍术的气味,“别想疼,想想春山的新绿——刚冒头的竹笋,沾着泥的荠菜,还有溪边发了芽的柳丝,那都是木气的模样,让它们顺着眼睛往心里钻。”
老李起初还皱着眉,听着听着,呼吸渐渐匀了。玄元站在一旁,见师父闭目凝神,双手悬在老李右肋上方三寸处,掌心微微凹陷,像捧着团无形的气。他想起昨日师父说的“取方面之气”,便悄悄望向东方——果然,晨光里似有青气流动,像极细的蚕丝,顺着窗缝钻进来,绕着尹喜的指尖打了个旋,又钻进他掌心,不见了。
尹喜的指尖忽然泛起层淡青,像沾了松针的汁,又像蒙上了层薄霜。他缓缓下压,掌心离老李的衣襟越来越近,玄元竟听见细微的“簌簌”声,起初像春芽顶破冻土,后来像细流漫过青石板,再后来,竟像檐角的雨珠落在青苔上,绵密又清亮。
老李的眉头渐渐舒展,原先紧抿的唇也松开了,喉结轻轻动了动,像是有什么东西顺着喉咙往下滑。
“咽气。”尹喜的声音带着股穿透力,像石子落进深潭,荡开一圈圈涟漪。老李下意识地做了个吞咽动作,喉间发出“咕”的轻响,右肋微微起伏了一下。
尹喜收回手,指尖的淡青慢慢褪去,像被晨露洗过。“好了。”他从药架上取了个粗瓷碗,倒了半碗温水,递给老李,“气已入肝,像给冻着的苗浇了点春水,过会儿便会发暖。”
老李坐起身,试着按了按右肋,先是愣了愣,随即笑出声:“神了!真神了!方才觉得有股子青气顺着肋缝钻进去,痒丝丝的,那股子冰疼就跟跑了似的,现在摸着,暖烘烘的!”他又按了按,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尹先生,您这手活儿,比城里的大夫强十倍!”
尹喜笑了笑,没接话,转身往药房走。玄元赶紧跟上,到了药房,见师父正往石臼里倒苍术,便忍不住问:“师父,布气时掌心的青气,真是东方木气?”
石臼里的苍术被碾成碎末,散出醇厚的香气。“也不全是。”尹喜用杵子慢慢碾着,“那是自身元气引了方位之气,像用瓢舀了渠里的水,再倒进田里。你自身气足,瓢就满,舀得多;对方心诚,田埂才不漏水,气才留得住。”他指着窗外的老松,“你看那松,根在土里扎得深,才能接天上的云气,布气的道理也一样,得让自身气与天地气连起来,拧成一股绳,才能去病根。”
玄元摸着自己的掌心,仿佛还能看见那层淡青。他想起方才的“簌簌”声,忽然明白,那是气在动,像水流过石头,自然就把淤堵冲开了。
午时的日头正烈,丹房的竹帘垂着,筛进细碎的光斑。卖杂货的王婶掀帘进来时,怀里的孙儿正哭得脸红脖子粗,小嗓子都哑了。“尹先生,您给瞧瞧这娃,”王婶抹着汗,“夜夜哭,刚睡着没半个时辰就惊醒,哭得跟猫儿被踩了似的,眼泡都肿了。”
那孩子约莫一岁多,穿着件红肚兜,小胳膊小腿乱蹬,哭声撕心裂肺。尹喜让王婶把孩子抱到竹榻上,自己蹲在旁边看了看,又摸了摸孩子的手心——滚烫,像揣了个小炭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