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轻柔却持续,将夏夜的闷热驱散,带来一丝凉意,但也让河畔的气氛更加凝重哀戚。李寻胸中的激荡久久难以平复,百万将士投身窑炉的悲壮景象,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深处。
杨敏待他情绪稍稳,才继续用那带着淡淡鼻音和哽咽的嗓音说道:“骊山封印既成,暂时抵御住了惊涛骇浪。但魔魂之力,尤其是与天外魔石勾连后的蚩尤残魂,岂是易与之辈?封印虽固,却无法完全隔绝其魔气丝丝缕缕的渗透与侵蚀。”
“天外魔石?”李寻定了定神后打断杨敏问道。
“是的,如果说天降陨石,石头上刻的有‘亡秦者胡’,你就知道是什么了!实际上是蚩尤魔魂发现之前磨灭的封印白用功了,他大量耗费魔魂之力引来天外魔石配合剩余的魔族人攻破封印。”
杨敏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仿佛穿透雨幕,看到了两千年前的暗流汹涌:“这魔石不愧是魔族的至宝,不仅仅是具备攻防能力,最重要的是能为魔道提供能量,时时刻刻的逸散魔气,这些逸散的魔气,或附着于古战场残留的兵器煞气之上,或侵入心志不坚、欲望炽盛之人的心神,更有些与山野精怪结合,催生出了形形色色的‘魔物’。”
“这些魔物虽非上古魔神本族,却继承了其暴虐、混乱、毁灭的本质,在帝国各处制造动荡,引发天灾人祸,动摇着本就因国运损耗而岌岌可危的秦帝国根基。”
“所以,始皇帝后来的五次出巡,并非史书所载那般,仅仅是巡游天下、炫耀武功,或是寻求仙山、访求长生?”李寻敏锐地抓住了关键,他想起史书中对始皇巡游劳民伤财的记载,此刻却有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不错!”杨敏肯定道,眼中闪过一丝对历史被曲解的不忿,“始皇帝每一次出巡,都是一次针对性的‘犁庭扫穴’!他携带着象征帝国权柄的传国玉玺,带着随行的阴阳家、法家、部分忠诚的兵家与墨家精英,以及最精锐的皇家卫队。巡行天下,感知魔气,定点清除那些被魔气侵蚀滋生的祸端。”
她的描述为李寻展开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卷:“东临碣石,或许并非只为观沧海,而是以帝王之威,引动东海浩然之气,涤荡隐匿于滨海之地的水族魔物;登临泰山封禅,固然有昭告天地的意义,但更深层的,可能是以封禅大典引动的磅礴天地正气,加固齐鲁大地的灵脉节点,清除因魔气而生的妖异;南巡衡湘,深入荆楚之地,那里曾是上古巫觋盛行、也是魔神传说流传最广的区域,始皇亲至,很可能就是为了镇压因魔气复苏而躁动的古老邪祟,甚至可能与某些被魔化的楚地遗族势力交锋……”
李寻听得心驰神摇,仿佛看到那位千古一帝,并非安坐于咸阳宫深殿,而是风尘仆仆,车辇所至,旌旗所指,皆是隐藏在帝国光鲜表象下的污秽与魔影。他以自身为引,以残存的帝国气运为刃,在广袤的疆土上,与无形的敌人进行着一场场生死搏杀。
“然而,魔气的侵蚀,不仅仅针对山野精怪和普通人。”杨敏的语气再次变得沉重,“它最可怕之处,在于能无限放大生灵内心的欲望、偏执与黑暗。诸子百家,虽多是有志于救世济民的贤能之士,但其中亦不乏心术不正、追求力量或对秦帝国心怀怨恨之人。魔气便如同最狡猾的毒蛇,寻隙而入,诱惑着这些百家之中的败类。”
“他们或被许诺以强大的力量,或被蛊惑可以借助魔魂之力颠覆大秦,重建符合他们理想的秩序,甚至妄图在魔魂统治的新世界里占据高位。这些败类,暗中勾结,形成了潜伏在帝国肌体内部的毒瘤,他们利用百家所学的知识,反过来研究如何破解封印,如何更好地接引、利用魔气,成为了比那些野生魔物更具威胁的‘人魔’。”
“所以,始皇帝的最后一次出巡,其实是一场最终的总清算?”李寻的声音有些干涩。
杨敏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疲惫与感伤:“第五次出巡,形势已然极度危急。骊山封印的核心,因魔魂与内应的里应外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而天下间,被魔门也是当时那些百家败类与魔化者形成的势力煽动、引发的动荡也达到了顶峰。始皇深知,这已到了关乎封印存续、华夏存亡的最后关头。”
“他率领着最后的忠诚力量——包括我阴阳家、部分公输家、墨家、法家以及誓死效忠的兵家将士,直奔魔气爆发的核心区域,也是那些魔门败类聚集之地。同时儒家、道家、农家等诸子百家能战之有德之士几乎倾巢而出相应始皇号召。那是一场……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惨烈大战。”
她的声音低沉下去,仿佛不忍回忆那血与火的终末:“魔门利用魔气催生出恐怖的魔物,扭曲了山川地脉,甚至引动了部分天外魔石的力量。而被魔化的百家败类,他们施展出的手段,诡谲歹毒,远超寻常,将原本用于济世的学问化为了屠戮的邪法。忠诚于帝国的百家之士与军队,则为了守护封印,前赴后继,死战不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