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就这么办
范阳府衙外的驿道上,一匹快马踏尘而来,驿卒翻身下马时,手里的明黄卷轴还带着长安的余温 —— 这是陛下给赵正的新旨意,命他以范阳漕政署为核心,统筹周边幽、蓟、檀三州的秋粮调配,确保三州粮道互通,灾年可相互支援。
“大人,三州各有难处:幽州粮多但粮道窄,蓟州缺粮却卡在山路,檀州靠海易涝,粮仓储粮不足。” 李主事捧着三州的粮情册,眉头微蹙,“之前三州各管各的,遇上事就互相推诿,这次让您统筹,怕是要费些心力。”
赵正展开旨意,指尖划过 “统筹三州,便宜行事” 的字样,抬头看向柳萱:“这不仅是让咱们管粮,更是让范阳的治理法子往外推 —— 把护渠队的协作模式用到三州粮道上,再让惠民仓的经验落地,三州的民心才能往咱们这边靠,范阳的根基才算真的稳。”
柳萱点头,从案上取来三州舆图,在粮道交汇处画了个圈:“幽州的粮道得拓宽,让漕船能通到蓟州山下;檀州的粮仓要加固防潮,咱们派去护渠的工匠正好能帮忙。慕容芷刚从西坡村回来,让他带亲卫去三州协调,再从漕政署抽两个懂粮务的吏员跟着,应该能理顺。”
“就这么办。” 赵正召来慕容芷,递过舆图,“幽州乡绅多,你去了先找当地的张乡老,他当年跟高公有旧,知道护漕的重要性;蓟州的山路碎石多,让护渠队的老周头带几个漕工去帮忙清,他们熟门路。”
慕容芷领命离去时,府衙外突然热闹起来 —— 西坡村的百姓扛着一块红绸锦旗,簇拥着老村长走来,锦旗上 “护民安粮 恩泽乡野” 八个大字,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亲笔写的,墨色还透着温润。
“赵大人!” 老村长颤巍巍地递过锦旗,身后的百姓跟着躬身,“上次您送的粮种,俺们种下去长势正好,惠民仓又给俺们留了底粮,这日子总算有盼头了!俺们村商量着,以后范阳有啥事,俺们百姓都跟着您干!”
赵正接过锦旗,指尖触到绸面的暖意,转头让吏员把锦旗挂在府衙正厅:“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信我、帮我,咱们才能把日子过好。往后三州的粮道通了,你们种的粮能卖到更远的地方,日子会更红火。”
午后,李主事来报,三州的粮务吏员已到范阳,正在漕政署核对粮册。柳萱陪着赵正过去时,正见幽州的吏员指着粮册争论:“俺们州粮多,凭啥要先调给蓟州?”
赵正走到案前,铺开三州舆图,指着蓟州的标注:“蓟州去年遭了蝗灾,百姓存粮只够吃到秋收,现在不调粮过去,等秋收还要等两个月,百姓要饿肚子。你们州的粮道拓宽后,漕船能多运三成粮,既不耽误你们的粮价,还能让蓟州记着范阳的情,以后你们州遇着事,蓟州能不帮?”
一番话让幽州吏员哑了口,蓟州的吏员连忙起身道谢:“赵大人说得在理!要是真能通粮,俺们州愿意派人力帮着拓宽幽州粮道!”
柳萱适时递上协作章程:“按章程来,三州粮道互通后,每月互通粮情,范阳漕政署居中协调,谁也不吃亏。咱们还能把西域的耐旱粮种分给三州,让大家都多种粮,以后就不用再怕缺粮。”
傍晚时分,赵江月背着小布包来漕政署,手里拿着一本 “民生小事册”,上面记着 “西坡村缺农具”“张奶奶家的鸡丢了”—— 是他跟着常嬷嬷去村里时记的。“爹爹!这些事我跟柳姨姨说了,她说能让府衙的人帮忙,是不是帮百姓解决这些小事,大家就会更信爹爹呀?”
赵正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是呀,百姓的日子就是由这些小事组成的,把小事办好,大家才会觉得安稳,才会愿意跟着咱们。”
(第一百五十六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雪月大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