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碎,年节的气氛尚未完全消散,岭南的初春便已携着料峭寒意与连绵阴雨,悄然降临。积雪消融,溪水涨溢,泥土散发出湿润而微腥的气息。山村从冬日的沉寂中缓缓苏醒,却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忙碌与隐忧。
对于林薇薇而言,这个春天意味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冬日的蛰伏与积蓄,已为她铺垫了基础,但赵里正那无处不在的审视与日益逼近的“落地银”期限,如同两道紧箍,时刻提醒着她前路的艰险。
棚屋内存放铜钱的陶罐,虽因驱寒膏的分红而沉重了些许,但距离五两之数,仍有一段不容忽视的距离。仅靠日常以物易物和零星采集,难以在期限内凑足。邓老者指出的两条路——与赵里正周旋获利、以及采集山货补贴——必须尽快付诸实践。
然而,初春并非大规模采集山货的良机。新芽初露,万物始苏,可用的资源有限,且春雨连绵,山路湿滑难行。与赵里正的合作,也因驱寒膏的季节性需求下降而陷入停滞。赵里正虽未明确催促,但那偶尔投来的、意味深长的目光,已透露出他的不耐与期待。
林薇薇深知,必须主动出击,但不能仓促。她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以一种“被动”且“自然”的方式,将新研制的“疳积散”推向前台,重新撬动与赵里正的合作,并从中获取急需的资金。
机会来自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连续数日的冷雨寒风,让村中不少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孩童病倒,多为风寒感冒、腹泻积食。制作点虽已关闭,但村民下意识地仍会向“懂药”的林薇薇求助。
林薇薇并未立刻拿出新研的疳积散,而是先以紫苏、生姜、陈皮等常见物熬制了大量简易的驱寒汤,分发给相熟的几户人家,只说是“土法试试,莫要指望”。此举既全了乡邻情谊,也未显山露水。
然而,孙寡妇家的小儿子,因年前积食本未彻底根除,此番又感风寒,出现了腹泻不止、食欲全无、精神萎靡的症状,比旁人更重几分。孙寡妇心急如焚,再次求到林薇薇门前。
林薇薇仔细查看了孩子情况,心中判断仍是积食郁热兼外感风寒所致。她沉吟片刻,面露难色:“孙姐姐,孩子这症候,似是旧疾未清,又添新症。先前那开胃粉恐力道不足。我近日翻看些旧日笔记,偶得一个调理小儿疳积腹泻的略复杂些的方子,只是药材难凑齐,制作也繁琐,一直未曾试过……”
她刻意强调“繁琐”、“难制”、“未曾试过”,降低对方期待,也为自己留足余地。
孙寡妇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连声道:“好妹妹!你既有法子,无论如何都试试!需要什么,姐姐想法子去弄!成与不成,都不怪你!”
林薇薇这才“勉强”答应,开出几味相对常见但仍需费心寻找的药材(如炒白术、鸡内金等),让孙寡妇去筹措,自己则取出暗中备好的核心药材(如焦山楂、煅牡蛎粉等),开始连夜研制。
过程刻意显得波折。她“失败”了一次(故意炒焦部分药材),又“耗时”良久,才终于制成一小罐色泽深褐、气味焦香略带酸甘的散剂。她将大部分散剂交给孙寡妇,再三叮嘱用法用量及禁忌,依旧强调“只是调理,绝非药品,若无效需即刻停用”。
或许是药对症,或许是心理作用,孩子服用两日后,腹泻渐止,开始有食欲,精神见好。孙寡妇喜极而泣,逢人便夸:“薇薇丫头又琢磨出新方子了!比之前的开胃粉更灵验!”
消息悄然传开。陆续又有几户家中有类似症状孩童的人家,试探着来问。林薇薇依旧以“原料难得、制作不易、尚未纯熟”为由,极少量地、半推半就地换给最相熟的几家,始终保持低调和稀缺性。
这阵小小的波澜,自然未能逃过赵里正的耳朵。
这一日,春雨暂歇。赵里正踱步来到林薇薇家棚屋附近,恰逢她正在晾晒一批新采的、用于试验调经茶的益母草和艾叶。
“薇薇丫头,近来倒是不得闲啊。”赵里正笑容可掬,目光扫过那些药材,“听说你又弄出了调理小儿疳积的新药散?效果似乎不错?”
林薇薇心中微凛,面上却露出些许惶恐与惭愧:“里正叔消息灵通。晚辈惶恐,并非什么新药,不过是见孙家小子病得可怜,翻了些陈旧笔记,胡乱试了个复杂些的土方,侥幸似乎对症,实在当不得真。制作极其麻烦,失败多次,所得无几,不敢惊动您。”
“哦?复杂土方?”赵里正挑眉,似笑非笑,“能缓解疳积腹泻,便是好东西。如今春寒,小儿多病,正合用。既已试出效验,何不献出,由村里制作,惠及更多乡邻?也省得你日夜操劳。”
图穷匕见,他再次主动索要!
林薇薇早有准备,连忙道:“里正叔关爱乡梓,晚辈感佩!只是……此散方子繁杂,需药材十余味,炮制方法各异,火候要求极高,更需根据患儿体质微调配比,差之毫厘,恐无效用,甚至反添不适。晚辈技艺粗浅,尚在摸索,实不敢担此重任,恐辜负里正叔厚望,更恐耽误孩童病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