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木印章的传递,在静默中完成,却如同一声洪钟,在"百草轩"每个人的心中鸣响。自那日起,春生掌柜的名号不再仅仅是一个称谓,而是真正承载起了这间店铺的命运与未来。林薇薇退居静室,潜心修撰《百草食养心要》,并非疏离,而是将舞台彻底交给了新一代的掌舵人。
春生执掌全局后的第一个举措,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没有急于推出新品,也没有大刀阔斧地改革旧制,而是在一个清晨,将石头、阿木、小木、福贵等核心伙计召集到后院那株老桂花树下。
"诸位叔伯、兄弟,"春生的声音平稳,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师父将重担交予我,春生惶恐,亦知责任重大。'百草轩'能有今日,仰赖的是在座每一位的辛勤付出,是咱们同心同德的结果。今日请诸位来,非为颁布号令,而是想与大家共商日后经营之策。"
他命人摊开一幅早已绘就的店铺平面图,上面细致标注了药材库、工坊、柜台、客座等区域。"我观近日,江南订单渐增,店内客流亦旺,现有布局虽妥,然长远来看,或有可优化之处。譬如,工坊与库房间取料路径可否更短?客座区与柜台间如何既能方便照应,又不扰清净?我想听听诸位平日劳作中的体会,有何不便,有何妙想,尽可直言。"
这一番话,让石头、阿木等老人都是一怔。以往林掌柜在时,虽也宽厚,但大事决断皆由其一言而决。春生此举,竟是主动征求众人意见,颇有"集思广益"之意。短暂的沉默后,阿木率先开口,提及工坊内药材搬运确可更合理;小木则建议客座区可增设屏风,兼顾私密与通透;福贵甚至提出可将常用药茶预先分装小包,提高效率。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渐渐热烈。
春生认真倾听,不时点头,将要点一一记下。最后,他总结道:"多谢诸位建言!这些细微之处,正是店铺精益求精之关键。稍后我便依此重新规划,还望诸位协力调整。此外,我意将每月朔望之学塾,增设为'技艺切磋会',不仅由我与师父讲授,亦请阿木叔、石头叔分享多年经验,甚至鼓励小木、福贵等年轻兄弟,若有新奇想法或遇到难题,皆可提出,大家共议。我等技艺,需在切磋中精进;店铺事务,亦需在共商中完善。"
这场别开生面的"树下会议",虽未解决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悄然改变了店内的氛围。伙计们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需要,参与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春生以此举,无声地宣告了他的治理风格:承袭林薇薇"仁心"之本,更添"集智"与"赋能"之新意。
与此同时,静室内的林薇薇,并未完全隔绝于世。她偶尔会透过窗棂,看到春生与伙计们商讨的情景,看到店铺在细微处的调整,看到年轻伙计们眼中焕发的光彩。她的嘴角会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心中满是欣慰。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百草食养心要》的编纂中,常常为一则案例的表述、一个理论的阐释而斟酌良久。她开始系统梳理应对不同体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食养原则,字字珠玑,力求为后人留下一部可依循的实用宝典。有时,春生会将经营中遇到的疑难,特别是涉及复杂体质顾客的咨询记录拿来请教,师徒二人的讨论,往往从具体病例延伸到深层的医理药性,这些鲜活的实例,又反过来丰富了《心要》的内容。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传承与互动。
春生并未忘记林薇薇关于"北上拓市"的远略。他通过往来京师的商队,持续收集北方气候、物产、常见疾患的信息,并开始有意识地整理"百草轩"现有产品中,哪些稍作调整可能更适合北方体质,哪些则需要从头研发。他给京师老翰林的信中,除了问候与后续调理建议,也会谦逊地请教一些北方养生习俗,老翰林感其诚意,回信时也乐于分享,无形中为"百草轩"积累了宝贵的北方"地气"。
江南方面,春生与周管事的合作愈发默契。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授权生产的产品种类适度增加, "百草轩"的标准与工艺逐渐在江南药行中树立了口碑。春生还建议周管事,可尝试在金陵举办小型的"药膳养生雅集",邀请当地士绅名流,由周管事讲解"百草轩"理念,品尝产品,以此种温和的文化渗透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品牌形象。周管事欣然采纳,效果颇佳。
时光如水,静静流淌。转眼又是半年过去。"百草轩"在春生的执掌下,并未出现惊天动地的变化,却如同春雨润物,在稳定中透出勃勃生机。店内布局经过优化,效率提升;伙计们技艺精进,士气高昂;南北市场稳中有进;《百草食养心要》的编撰也已接近尾声。
这一日,秋高气爽,通判府徐夫人派人送来请柬,邀林薇薇与春生过府一叙。府上,徐夫人满面春风,言道其一位在京城御史台任职的侄儿,近日来信中竟也提及了"南疆百草轩"之名,称其药膳在部分京官家眷中小有名气,询问州府是否确有此事。徐夫人与有荣焉,特此相告,并勉励"百草轩"再接再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