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县义勇剿匪成功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周边郡县。州牧公子刘和、豪侠张飞、以及那位神秘的红脸壮士关羽的名声,也随之鹊起。一时间,涿县西郊的张飞庄园门前,竟比往日热闹了许多,时有慕名而来的游侠壮士前来投效,或是附近乡绅派人前来慰问致谢。
刘和趁热打铁,在与县府沟通后,适度扩大了义勇的规模,又招募了近百名经过筛选的青壮,使总人数达到了三百余人。装备虽仍显简陋,但经过实战检验和持续操练,士气高昂,纪律性也更强了几分。张逸带来的那几名“老卒”,在如此大势和氛围下,竟也被潜移默化,渐渐融入了队伍,甚至开始真心实意地指点起乡勇们的技艺来。
然而,有人欢喜,自然有人忧。
就在刘和这边风生水起之时,城西另一处简陋的院落内,刘备的心情却低落到了谷底。
听着市井间流传着对刘和、关张的赞誉,看着偶尔有鲜衣怒马之人前往张飞庄园拜会,再对比自己这织席贩履的冷清营生和空荡荡的院落,一股强烈的失落和不甘几乎要将他吞噬。
尤其是,他得知关羽和张飞竟与刘和桃园结义的消息后,那种“本该属于我”的妒恨感更是如同毒火般灼烧着他的内心。
“不能再等下去了!”刘备将手中的梭子重重放下,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必须尽快拥有自己的力量!”
他深知,若无实力,空有汉室宗亲的名头和满腹抱负,终究是镜花水月,根本无法与那根基日渐深厚的刘和抗衡,更别提招揽关张那般的人物了。
于是,刘备也开始行动了。
他利用其高超的亲和力和那“汉室宗亲”的招牌(尽管存疑),更加活跃地穿梭于涿县的市井巷陌、茶肆酒馆之中。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结交游侠,而是开始有意识地接触那些对现状不满的破落子弟、怀才不遇的小吏、乃至一些被刘和义勇筛选掉的散兵游勇。
他言辞恳切,姿态放得极低,每每与人谈起天下大势,必痛心疾首,忧国忧民,言语间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刘焉父子“碌碌无为”的隐晦批评(虽不敢明指刘和,但可泛指官府)。他极力描绘一副“唯有真心为汉室者方能挽狂澜”的图景,并将自己包装成那个唯一的“真心人”。
不得不说,刘备那高达95的魅力值和“潜龙勿用”的运势在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缺乏资金和硬实力,依然有不少人被他的言语和气质所打动,愿意追随于他。
很快,刘备也勉强拉起了一支三四十人的小队伍。人员鱼龙混杂,装备破旧不堪,与刘和那边装备齐整、训练有素的义勇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但无论如何,这总算是一支属于他刘备的力量。
有了人手,刘备的胆子也稍稍壮了一些。他开始尝试着进行一些“实操”。
有时,他会带着他的人,在刘和义勇巡逻的路线附近“恰好”也进行“操练”,试图制造一种“并驾齐驱”的假象,甚至希望能引起某些义勇的注意和“跳槽”。
有时,他会以“协防地方”为名,试图介入一些小的民间纠纷,抢夺本该由义勇(或官府)处理的治安事件的话语权,希望能积累声望。
甚至,在物资采购上,也开始出现摩擦。刘备队伍虽穷,但也需吃饭穿衣。有时在采购粮草时,会与义勇的后勤人员(负责大规模采购)发生争抢,虽然每次都以刘备方的退让告终(毕竟钱少),但积怨却慢慢产生。
这一日,义勇的一名队率带着几名手下,押送一批新打造的枪头返回庄园,在城门口与刘备及其几名手下“狭路相逢”。
道路本就不宽,刘备的队伍散漫地堵在了路中。
义勇队率皱眉,高声喝道:“前面的人,让开道路!”
刘备的一名手下或许是想在主子面前表现,或许是平日积了怨气,回嘴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凭什么让你?”
那队率是跟随张飞已久的庄客,性子也烈,加之如今义勇声望正隆,岂容人挑衅?当即骂道:“好狗不挡道!误了军务,你担待得起吗?”
双方言语不和,顿时推搡起来。刘备这边人少,很快落了下风,吃了些亏。
刘备连忙上前劝阻,脸上依旧带着那副温和隐忍的表情:“诸位壮士息怒,是在下管教不严,这就让路,这就让路。”他一边息事宁人,一边却对那被打的手下投去安慰和鼓励的眼神,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
那队率哼了一声,带人耀武扬威地过去了。
事后,刘备却趁机在自家队伍中大肆渲染义勇的“跋扈”和“欺压良善”,进一步凝聚了这支弱小队伍的悲情和对抗意识。
类似的小摩擦,开始时不时地发生。
刘和很快便注意到了这些情况。通过【洞察之戒】和孙铭等人的汇报,他对刘备的小动作了然于胸。
他并未立刻采取激烈反应。刘备目前力量弱小,过分打压反而可能让其博取同情,显得自己气量狭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