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郡在刘和的治理下,如同一株饱受风霜后顽强复苏的树木,日渐抽枝展叶,显现出勃勃生机。屯田初见成效,商路渐通,内部整肃完毕,又有邴原这等大才加入总揽民政,刘和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军备和战略布局上。
然而,幽州的宁静并未持续太久。这一日,一骑快马带着滚滚烟尘,如同旋风般冲入渔阳城。马上骑士盔歪甲斜,满面风霜血污,背上插着一支表示十万火急的赤羽令箭,刚奔至郡守府前,便几乎力竭坠马,被守门卫兵扶住。
“青州……北海……急报!求见刘太守!”信使声音嘶哑,手中紧紧攥着一封已被汗水浸透的信函。
刘和正在与关羽、张飞、邴原、田豫等人商议军屯与边防事宜,闻报立刻召见。信使踉跄入内,扑倒在地,双手呈上信件,泣声道:“刘太守!救救北海吧!黄巾贼首管亥,聚众数万,围攻北海城已逾半月!孔北海危在旦夕!城中粮草将尽,箭矢短缺,若再无援兵,城破只在旦夕之间啊!”
堂内众人闻言,神色皆是一凛。刘和迅速展开信函,是北海相孔融的亲笔求救信,字迹仓促,言辞恳切,详述了管亥势大、北海孤城难守的危局,并提及与幽州牧刘焉有旧,恳请念在同朝为官、共扶汉室的份上,发兵救援。
(洞察之戒:信息流结合已知情报…管亥,青州黄巾余部最大势力首领,武力84+,统御70+,部众数万,多为流民饥民,战斗力不强但人数众多,破坏力极大…孔融,名士,政治、魅力高,但军事非其所长…青州局势:混乱,官军各自为战,难以合力抗贼…)
“管亥……”刘和眉头紧锁。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乃是黄巾起义失败后,盘踞在青州一带势力最大的余孽之一。他心中迅速盘算开来。
此时,邴原开口道:“主公,孔文举(孔融字)乃海内名士,仁义着于四海。北海若陷,非但文举公罹难,青州数百万生灵亦将遭涂炭。于公于私,似乎都应施以援手。”
田豫则更为谨慎:“主公,青州距我渔阳,路途遥远,中间尚需经过冀州等地。劳师远征,兵家大忌。且我军新定,虽有小成,然兵力仍显不足,若倾巢而出,恐渔阳有失。再者,州牧大人处,未知其意如何?”
张飞性急,嚷嚷道:“怕他个鸟!不过是一群土鸡瓦狗般的黄巾余孽!大哥,给俺老张五千兵马,俺去把那管亥的脑袋拧下来,顺便救那孔夫子回来!”
关羽抚髯沉吟:“三弟不可鲁莽。青州局势不明,贼势浩大,需从长计议。然,见死不救,非仁者所为,亦损我军声望。”
刘和没有立即表态,他首先需要了解父亲刘焉的态度。他立刻修书一封,连孔融的求救信一同,派快马送往蓟城,请示刘焉是否应出兵救援,以及州牧府能否提供粮草支援或协调过境事宜。
数日后,刘焉的回信抵达。信中的内容,却让刘和的心沉了下去。
刘焉在信中首先对孔融的处境表示“深切同情”,但笔锋一转,便大谈幽州初定,北有乌桓鲜卑虎视眈眈,内部需镇抚,兵力钱粮皆捉襟见肘,“实无力远图青州之事”。他建议孔融“固守待援”,或向更近的徐州、兖州求助。言语之间,推脱之意明显,态度消极。
(刘焉真实想法:不愿消耗幽州实力为他人做嫁衣,尤其不愿看到刘和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军功。青州浑水,避之唯恐不及。)
看着父亲的回信,刘和冷笑一声。他早已料到如此。刘焉的格局,终究局限于幽州这一亩三分地,缺乏逐鹿天下的雄心。
但刘和的想法却截然不同。他看向麾下文武,目光锐利:
“诸位,父亲大人顾虑重重,可以理解。然,我意已决,此兵,必须出!”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地图前,指向青州北海的位置:
“原因有三!”
“其一,道义所在。孔文举天下名士,坐视其城破人亡,天下士人如何看我刘和?如何看我幽州?日后还有何人敢来相投?救援北海,是彰显我辈‘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之大义名分!”
“其二,战略所需。青州乃富庶之地,人口众多,连接河北与中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若任由黄巾余孽肆虐,或被他方势力趁虚而入,将来必成心腹大患。此时介入,既能打击黄巾,又可借此机会将影响力渗透入青州,为未来布局!”
“其三,实战练兵。我军新整,虽经乌桓之战,然对手不同。与数量庞大的黄巾流寇作战,可锻炼我军应对复杂战场、进行大规模野战和攻城守城的能力。此乃难得之练兵良机!”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至于父亲所虑之兵力粮草,我渔阳军自给自足!此次不需州牧府一兵一卒,一粮一草!我亲率精兵前往!”
“可是主公,”田豫仍有顾虑,“如今黄巾大势已去,张角兄弟早已败亡,我等为何此前不参与剿灭黄巾主力,反而此时去对付其残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