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关东联军在内讧与私欲中自我瓦解,天下目光或投向长安的董卓,或投向各自割据的诸侯之时,一股源自社会底层、破坏力却丝毫不逊于任何一路诸侯的狂暴力量,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猛然爆发——那便是活跃于冀州、并州交界太行山脉的黑山军。
黑山军,并非单一武装,而是以张燕(本姓褚,骁勇敏捷,军中号曰“飞燕”)为首,汇聚了于毒、白绕、眭固、左髭丈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股势力的庞大农民军联合体。其部众成分复杂,多为活不下去的流民、破产农户、逃亡士卒以及部分啸聚山林的悍匪。他们依托太行山险峻地势,时聚时散,劫掠州郡,官军屡剿不平。
董卓之乱,中央权威崩塌,关东诸侯混战,冀州、并州等地官府力量被严重削弱,防御空虚。这给了黑山军前所未有的扩张良机。在张燕等人的号令下,原本分散各处的黑山诸部迅速集结,如同决堤的洪水,从太行山的各个隘口汹涌而出,扑向山外毫无防备的平原郡县。
(张燕内心:汉室已衰,诸侯相争,此乃天赐良机!吾等当席卷冀州,取富庶之地以养军民,成就一番事业!)
其势如燎原之火,迅猛异常。人数迅速膨胀,史载“众至百万”,虽可能有所夸大,但数量极其庞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缺乏统一严明的纪律,所过之处,如同蝗虫过境。魏郡、赵国、常山、中山、河内、东郡等地相继告急!
黑山军攻城略地,手段酷烈。他们攻破坞堡,焚烧官府,打开官仓,抢夺富户。一些郡县的守军望风而逃,少数负隅顽抗的,往往城破之后,遭遇血腥屠戮。无数百姓或被裹挟从贼,或死于乱军之中,或家园被毁,流离失所。富饶的河北大地,瞬间陷入了血与火的混乱之中。告急的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向各地州郡长官的案头,也飞向了名义上还管辖部分冀州区域的盟主袁绍和冀州牧韩馥处,但这二位正忙于互相算计和防备,一时间竟也难以有效应对。
危机迫近,幽州震动
黑山军的肆虐,并非与幽州毫无关联。幽州南部与冀州北部接壤,边界漫长。尤其是刘和治下的右北平郡西南部、以及渔阳郡南部,与黑山军活动猖獗的中山国、代郡等地相距不远。黑山军若在冀州北部站稳脚跟,或遭遇官军压力,极有可能向北流窜,进入防御相对薄弱的幽州境内。
消息传至蓟城,州牧刘虞闻讯,亦是忧心忡忡。他虽主张怀柔,致力于安定内部,但绝非不知兵事的腐儒。黑山军不同于他试图安抚的乌桓、鲜卑,这是一股完全失控的、以破坏和掠夺为目的的狂暴力量,其危害性甚至更大。若任由其北上,他辛苦维持的幽州安宁将毁于一旦,无数百姓将再遭涂炭。
(刘虞内心:黑山贼势大,荼毒冀州,若其北窜,幽州必受其害!需得早作防范!)
而在右北平土垠城,刘和接到关于黑山军动乱的详细情报时,他的反应则与刘虞的忧虑截然不同。在最初的震惊于黑山军规模与破坏力之后,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在他脑海中闪过——机会!
(刘和内心:黑山贼起,冀州大乱,此乃天赐良机,助我打破困局!)
他敏锐地意识到,黑山军的威胁,给了他一个绝佳的、刘虞无法轻易拒绝的理由,来进一步强化自身军备,尤其是向幽州南部边境倾斜兵力。这不仅能有效防范可能的入侵,更能为他将来可能的南下行动,提前布局,占据有利态势。
借题发挥,请命备边
刘和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亲自起草了一份措辞严谨、情真意切的公文,并备好“幽影”收集的关于黑山军兵力、动向及其暴行的详细报告,快马送往蓟城州牧府。
在公文中,他首先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黑山军“众至百万,攻略郡县,所过残灭”的严峻形势,特别强调了魏郡、东郡等地沦陷的惨状,以及黑山军流窜性强的特点。接着,他话锋一转,指向幽州:
“……今黑山群凶肆虐于冀南,其势若奔洪,难保不溃堤北向。我幽州南境,与中山、代郡接壤,防线漫长,守备素来薄弱。若贼寇乘虚而入,则渔阳、右北平乃至广阳,皆当其冲,恐罹兵燹之祸。届时,州牧大人怀柔安定之良苦用心,百姓殷实安乐之生活,必将毁于一旦!”
他进一步指出,公孙瓒将军虽雄踞东线,然其主要精力在于防范乌桓、鲜卑,且其驻地偏东,难以迅速支援南部广阔边境。因此,“为保幽州全境安宁,免蹈冀州覆辙”,他“恳请州牧大人允准”,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加强右北平郡西南部、渔阳郡南部各关隘、城池的守备力量,增派驻军,修缮城防。
其二,授予其临机决断之权,若发现小股黑山军窜犯边境,可无需请示州牧府,即时出兵剿灭,以儆效尤。
其三,为应对可能的大规模入寇,请准其在现有兵力基础上,于南部边境区域,酌情招募适量乡勇,加以训练,以为后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