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办公厅拟定的领导调研初步方案发到了综合一处邮箱。周正点开看,方案框架很清楚:三天时间,去滨江、临港、宁州三市,重点看高端制造企业、产业园区、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还要分别开三市工作座谈会和一次三市协同发展专题会。
周正快速看完,拿起内线电话:“明远同志,领导调研方案下来了。结合咱们正在写的建议稿,特别是沿江协作和设备安全这两块,马上梳理出调研行程里需要重点弄清楚、挖深的关键问题清单。今天下班前给我。”
“明白,周处。”张明远马上应下。
放下电话,周正把目光放回屏幕上的建议稿修订框架。他按赵立民的指示,重点加强了风险防范部分:加了“提升关键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一节,明确写了“建立重点领域核心设备及零部件替代清单和攻关目录”“设立产业链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关键基础设施控制系统国产化替代和安全防护”这几条硬措施。沿江协作部分,用了赵博方案的核心内容,重点讲了利益共享机制对三方都有利,强调省里统筹协调的必要。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确保写出来的内容既显得紧迫,又能实际操作。
下午,赵立民的秘书通知周正,作为综合一处主持工作的处长,他要陪赵立民参加这次沿江三市调研,负责现场协调、记录情况和后面报告起草的衔接。这在预料之中,也是近距离看一线实际情况、验证报告思路的好机会。
三天后,一辆考斯特中巴车开在去滨江市的高速上。车上有秘书长赵立民、周正,还有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相关处室的几个负责人。赵立民坐在前排,翻着滨江市提前送来的材料。周正坐在他侧后方,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建议稿的修订框架和出发前让张明远梳理的关键问题清单。
第一站是滨江市最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滨江重工。厂区很大,但走进精密加工车间,气氛有点凝重。企业负责人汇报时,脸上藏不住焦虑:“……秘书长,各位领导,我们最近生产压力大。订单不少,但设备老出问题。特别是这台进口的龙门五轴加工中心,近两个月控制系统老‘卡顿’,加工精度不够,废品多了。我们联系了国外原厂,他们远程看了说是操作环境的问题,让我们升级恒温恒湿系统,可这套系统改造要花很多钱,时间也长……”
赵立民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周正的目光落在那台大设备上,还有旁边监控屏幕上偶尔跳出来的异常数据。他不动声色地在平板的问题清单上“设备故障具体表现”“企业应对措施及成本”“技术依赖痛点”这些条目旁做了标记。
“控制系统出问题,找过国内的技术支持吗?”赵立民问。
“找过几家,但核心技术参数和底层代码在外国人手里,国内团队只能做些外围维护,深入不进去。”企业负责人无奈地摇头,“我们也想换国产的,但这种高端设备的核心部件,国内能稳定供货的厂家少,性能也有差距。”
周正又在“国产替代可行性及瓶颈”那里做了标记。现场情况和报告里的判断对上了,他也更清楚“提升自主可控能力”这条建议有多迫切。
下午在临港市一家大型电子信息企业,情况差不多。一条先进封装测试产线的负责人指着控制室屏幕上一段不规则的波动线:“……就是这种突然来的信号干扰,没规律,但会让良品率一下子降下来。我们查了内部所有环节,也加强了电磁屏蔽,没什么用。供应商还是那套说法。”
周正注意到,这位负责人说“信号干扰”时,眼神里有点困惑和警惕。他默默记下了这条产线的设备型号和供应商名字。
第二天,调研组到了宁州市。和前两市的工业气息比,宁州显得干净但有点冷清。座谈会在宁州开发区会议室开。宁州市委书记、市长说得很诚恳,重点讲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迫切和现有基础,但也说实话,讲了核心难题:“……赵秘书长,各位领导,宁州有生态优势,有地方发展,劳动力也便宜。滨江、临港一些企业确实想把部分环节转过来,但最担心配套跟不上。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我们开发区能提供标准厂房和基础能源,但上游的精密模具、专用耗材,甚至熟练工人,都得从外面调,物流成本高,还慢。还有,转移过来的产业能带来多少税收,怎么和滨江、临港分,大家心里没数,怕谈不好。”
宁州干部的话,把赵博方案里设想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的难点摆了出来。周正赶紧在平板上记着宁州提的具体配套需求(物流、耗材供应链、技工培训)和对税收分成比例的期望。这些都是完善协作方案必须解决的硬问题。
后来开的三市协同发展专题会,气氛更微妙。滨江、临港的市长说支持省里统筹协调,但说到具体产业转移和利益分配,就说得很小心,强调“科学评估”“稳步推进”,没直接回应宁州的期望。滨江市市长特别提到:“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关系到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完整,得慎重。一些配套环节可以先试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