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走进市政府会议室时,上午八点五十。长条桌两端已经坐了人,赵凯攥着社保补缴报表,张敏手里是岗位落实清单,刘卫东的面前摊着补偿金发放明细,李达站在角落,正和孙伟核对纺织厂旧址的测量数据。
周正走到主位坐下,把笔记本翻开。孙伟递来一杯温水,杯壁上凝着水珠。周正没喝,指尖先点了点赵凯面前的报表。
“社保补缴情况。”
赵凯往前推了推报表,页面上的数字标着绿色对勾。“全市社保系统显示,纺织厂三百二十六名职工的社保都补完了,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五月,共六个月,明细已经发去每个职工的手机上。”
周正拿过报表,翻到最后一页,职工签字栏里,王建国、张桂兰的名字都在。“刘卫东,补偿金发放多少了。”
刘卫东赶紧直起身,手指在明细上划:“已经发了二百九十四人,剩下三十二人是外地户籍,银行卡信息不对,孙伟已经联系上,今天下午重新提交,明天就能到账。开发商的尾款,下周三打过来,我跟财务说了,到了就存专项账户,不挪用。”
“嗯。”周正把报表还回去,看向张敏,“岗位那边。”
“王建国在物流园上了三天班,反馈公交准时,中午食堂的饭也合口。张桂兰在城西社区当网格员,昨天帮独居老人办了医保报销,社区主任说她细心。”张敏把清单递过来,上面贴着两人的工作照片,王建国穿着物流园的蓝色工装,张桂兰胸前别着网格员的牌子。
李达这时插话:“陈志强今天去机械厂跟岗,方明说他昨天试修的机床没问题,明天正式入职,工资六千五,社保按最高档交。”
周正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了行字:三月底前,确认所有职工安置到位。“刘卫东,资产处置的尾款到了,先把厂里剩下的设备清点了,能捐给职业学校的捐,不能捐的按规定拍卖,钱还是进专项账户。”
“知道。”刘卫东应下。
“李达,你跟发改委郑涛对接,纺织厂旧址的产业园规划,今天下午我要去看现场。”周正合起笔记本,“散会,下午两点,市政府门口集合。”
十一点,周正的车先去了城西物流园。王建国正在仓库理货,手里的扫码枪对着纸箱扫了下,屏幕显示入库成功。看见周正,他放下扫码枪,手里还沾着胶带的胶。
“周市长,您怎么来了。”
“过来看看,公交方便吗。”周正走到货架旁,看上面的货物码得整齐。
“方便,早上七点的车,四十分钟就到,晚上六点的车正好赶回家做饭。”王建国笑着指了指胸前的工牌,“昨天发了第一个月工资,三千八,准时到账。”
周正点头,又问了几句工作强度,没多留,往城西社区走。张桂兰在社区服务站的窗口后,手里拿着笔,正在给一位老人登记慢性病信息。看见周正,她起身要迎,周正抬手让她继续。
等老人走了,张桂兰才说:“周市长,这工作不难,就是要记的东西多,社区里的老人多,经常要上门走访,我都记在本子上了。”她翻开抽屉里的笔记本,上面记着每户老人的名字、电话、身体情况。
周正翻了两页,字迹工整。“累了就跟张敏说,别硬扛。”
“不累,比在纺织厂轻松,还能照顾家。”张桂兰把笔记本收起来。
从社区出来,周正去了江州机械厂。方明正带着陈志强看车间,陈志强手里拿着扳手,在一台机床旁停下,指了指油管的接口,跟方明说着什么。周正站在车间门口看,方明看见他,拉着陈志强走过来。
“周市长,陈师傅一眼就看出这机床的油管有问题,技术真硬。”
陈志强有点腼腆,搓了搓手:“都是老本行,熟。”
“明天入职手续让孙伟帮你办,有什么问题跟方明说,也可以找我。”周正拍了拍他的肩膀。
“谢谢周市长。”陈志强点头。
下午两点,周正的车带着孙伟、郑涛、李达到了纺织厂旧址。围墙已经拆了一半,地上堆着砖石,几个工人正在测量土地。郑涛手里拿着规划图,铺在临时搭的木板上。
“周市长,这块地规划成新兴电子产业园,已经对接了两家企业,一家做芯片配件,一家做智能设备,都是符合咱们产业升级计划的。”郑涛指着图上的红色区域,“这里建厂房,那边建研发楼,门口留一条主干道,连接高速。”
李达凑过来:“我跟这两家企业谈了,他们说只要土地平整完,就进场装修,预计下半年投产,能带动两百多人就业。”
周正蹲下身,手指在图上划了划:“月底前必须完成土地平整,郑涛你盯规划审批,李达你跟企业保持联系,有问题随时报。纺织厂的老职工要是想过来上班,优先招,张敏那边可以组织培训。”
“好。”郑涛和李达同时应下。
孙伟在旁边记着时间节点,周正站起身,看了眼远处的塔吊,已经在作业。风刮过空地,带着尘土的味道,周正却觉得踏实——安置的事落了地,产业升级的事能接着推进,这才是改革该有的样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