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深处,太初的意识如同精密运转的星盘,映照着方圆一里内每一寸土地的结构与灵流。吞噬三头通脉后期祸斗所带来的磅礴妖力已初步炼化,息壤本体愈发凝练暗沉,流转着内敛而厚重的光华。那座小型灵石矿脉则如同不断泵送新鲜血液的心脏,为他的每一次成长提供着稳定而强劲的动力。
然而,太初并未沉溺于力量提升的快感。地听术所闻之洪荒秘辛,如同悬顶之剑,时刻提醒着他自身的渺小与周遭环境的凶险。黑风谷的阴影、山壁神物的诱惑、以及云芷所带来的未知变数,都让他深知,零敲碎打的扩张已不足以应对未来的风波。他需要一张更庞大、更坚韧、更智能的网,一张深植于大地之下,能感知、能防御、能反击,甚至能助他超脱此地桎梏的地脉网络。
“无序蔓延,徒耗心力,易露破绽。须得有的放矢,纲举目张。”太初意识中闪过明悟。他决定暂缓对山壁神物的探索,也压下立刻向更远处探索的冲动,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制定一个系统而周全的扩张计划——“织网计划”。
意识核心之中,一副以他本体为中心、覆盖方圆十里的立体灵脉图谱缓缓凝聚。这幅图谱由地脉感知勾勒地形,地听术捕捉信息补充细节,再辅以对灵气流向的深刻理解,虽仍有大片模糊区域,但主干脉络已依稀可见。
图谱之上,光点密布,大小不一,明暗各异。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处或强或弱的灵脉节点。太初的意识如同最冷静的弈手,开始审视这盘大棋。
“扩张之要,首在增效与避险。”他沉吟着,“须优先连接那些灵气充沛、位置关键、能极大增强网络稳定性与覆盖范围的核心节点。”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正南方那片相对安全的荒岭。图谱显示,此方向约三里外,有一处灵气反应颇为不俗的节点,其光芒明亮而稳定,如同一盏暗夜中的孤灯。更难得的是,其周边并无强大生灵或险地的波动反馈,且其位置恰好处于向南延伸的一条地脉主干线上。若能连接此节点,不仅可大幅扩展南部网络的覆盖范围,更能借此节点为跳板,辐射更远的区域。
“此点为‘南一节点’,列为优先连接目标。”太初心念一动,在那光点上标记下清晰的印记。
接着,他的意识转向东南方向,那条通往“流云驿”的路径。此方向人气渐旺,风险与机遇并存。图谱显示,距目前网络边缘约两里处,存在一处较小的灵脉节点,其灵气强度虽不如“南一节点”,但其位置颇为微妙,恰好处于一处地下水源与一条细小金属矿脉的交汇点。此地灵气属性略显复杂,却更利于隐匿网络波动,且能为他提供除土行灵气外的微量补充,丰富能量结构。更重要的是,此地可作为监听流云驿方向动静的前哨站。
“此点为‘东南哨点’,次优先。连接需极度隐匿,以监听为主,避免能量扰动。”又一枚标记落下。
最后,他审视着西北方向。黑风谷的威胁如同芒刺在背,一味退缩避让并非长久之计。图谱显示,西北方一里半处,存在一处极其微弱、几乎濒临枯竭的灵脉节点。此节点位置隐蔽,深埋于一处地下岩层断裂带中,灵气稀薄至极,寻常修士或妖物根本不会留意。但太初看中的,正是其“不起眼”和“距离黑风谷方向相对较近”的特性。
“此点为‘西北暗桩’,列为长期潜伏目标。不汲取能量,只做最细微的渗透,布设隐匿监测符文,作为预警黑风谷动向的耳朵。即便被发现或摧毁,损失亦最小。”第三枚标记落下,黯淡却关键。
三个方向,三个不同战略意义的节点,目标清晰,层次分明。
计划既定,立刻执行。
太初深吸一口“气”(磅礴的地脉灵气),息壤本体灵光流转,三道凝练无比的息壤触须,如同接受了明确指令的工兵,自本体悄无声息地探出,分别朝着“南一节点”、“东南哨点”、“西北暗桩”的方向,开始了稳健而坚定的渗透。
这一次的扩张,与以往相比,有了质的提升。
对“南一节点”的扩张最为顺畅。息壤触须沿着地脉主干线延伸,不断吞噬同化沿途土石,转化为自身脉络的一部分,同时细致地勾勒加固着通道,布设微小的隐匿与加速灵流符文。有了灵石矿脉的支撑,这个过程能量充沛,速度稳步提升。触须过处,地脉网络随之延伸,感知范围如同水银泻地,缓缓覆盖新的区域。
对“东南哨点”的渗透则格外谨慎。触须行进的路径刻意避开了所有可能引起注意的地带,选择从岩层最深、最不易探查处迂回接近。抵达节点附近后,并未立刻融合,而是先以其为中心,悄然布设下一圈极其隐匿的监测与隔绝符文,确保万无一失后,才开始缓慢连接,连接后也严格控制着能量交换的流量,使其在外界感知中与此前无异。
最考验技巧的则是“西北暗桩”。触须向着那濒临枯竭的节点延伸时,太初几乎完全收敛了息壤本身的灵气波动,触须变得极其细微,如同无形的蛛丝,依靠最纯粹的物质同化能力向前推进。抵达节点后,更是只分出微不足道的一丝,如同寄生般悄然融入那枯竭的节点核心,在其中种下几个微不可查的监测符文后,便不再有任何动作,仿佛从未存在过。整个过程,消耗的能量微乎其微,引发的波动几乎为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