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暗河的发现,如同在太初精心规划的扩张蓝图上泼下了一道浓墨重彩的阻碍。那奔腾的寒意,那水土相克的天然桎梏,绝非蛮力可破。向北的探路触须停滞于河岸,反馈回的信息冰冷而坚决——此路不通。
太初的主意识悬浮于地脉网络核心,冰冷的计算取代了短暂的凝滞。“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既无水桥,便造舟楫。”息壤乃先天神土,造化无穷,岂能被一方水域长久困锁?水土相克是常理,然天地万物,阴阳相生,亦存相化之道。
演化之能,此刻当显其效!
心念既定,太初毫不迟疑。意识沉入那蕴含无限可能的演化空间,磅礴的灵力自灵石矿脉源源不断注入,支撑起这场针对自身本质的艰难蜕变。
推演的目标清晰而苛刻:需在保持息壤核心本源的前提下,令其能适应水灵环境,克服那天然的排斥与压制,甚至…能于水中移动、融合、汲取!
演化空间内,无数虚影生灭。最初的想法简单粗暴——以息壤包裹一层隔绝水灵的护膜。虚影方成,投入模拟的暗河环境中,那护膜瞬间便被磅礴水灵之气侵蚀瓦解,息壤本体暴露,速度骤降如陷泥潭,失败。
第二条路,尝试改变息壤部分结构,模仿某些水畔灵植特性,增加疏水性。虚影投入,疏水有效,移动稍快,却依旧无法解决根本的水灵排斥,更无法融合水中灵脉,如同浮萍无根,再告失败。
第三条路,转而寻求相生之道,欲在息壤内模拟演化出水灵脉络,以水御水。此路最为艰难,水土之力在微观层面激烈冲突,虚影往往维持不过数息便自行崩解,甚至引发剧烈爆炸,消耗能量巨大,仍是无功。
一次次推演,一次次失败。演化空间内景象万千,却尽数归于湮灭。太初意识冰冷,不见丝毫气馁,反而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着宝贵的经验,剔除错误选项,优化能量配比,调整结构模型。
“隔绝不行,疏水不足,模拟水灵亦难…或许,当效仿那大地承载万物、海纳百川之性?不抗拒,不排斥,而是…包容,引导,转化?”
一个全新的思路骤然闪现!息壤之本,在于“息”,生生不息,衍化万物。水亦是万物之一,何以不能为“息”所容?
演化再启!此次虚影不再追求隔绝或模仿,而是专注于调整息壤本源的波动频率,使其从纯粹的土行厚重,趋向一种更为中正平和、蕴含包容意韵的状态。同时,其微观结构开始演化出无数极其细微、螺旋向内的孔窍,并非为了疏水,而是为了缓慢引导水灵之气流入,以一种极慢的速度进行转化、吸纳,化部分水灵为滋养自身之本,虽杯水车薪,却旨在减少排斥,增加亲和。
此过程较之前更为缓慢,对能量和控制力的要求也更高。太初屏息凝神,全力维持着演化虚影的稳定。
时间点滴流逝。终于,那具结构已然大变的息壤虚影,在模拟的暗河环境中,虽然移动速度依旧远慢于在土石之中,却不再那般举步维艰!它如同某种深水植物,缓缓在汹涌的暗流中稳定住了形态,甚至能微微调整方向,那螺旋孔窍开始极其缓慢地汲取转化着微弱的水灵之气。
成功了!
虽仍显稚嫩笨拙,远谈不上高效,但确确实实突破了从无到有的关隘!
“便称尔为‘水生息壤’。”太初意识中落下定名。
下一刻,现实之中,那条停滞于北岸的触须末端,开始泛起与本体略异的微光,结构在灵力作用下悄然重塑,向着演化成功的“水生息壤”变种转化。
转化完成后,太初小心翼翼地操控着这缕全新的触须,缓缓探入冰冷刺骨的暗河之水。
一股强烈的排斥感依旧传来,移动变得异常艰难,仿佛逆着万丈山洪前行。但,确能移动!且那螺旋孔窍开始运作,缓慢汲取转化水灵之气,虽不足以支撑消耗,却极大缓解了本源被河水持续侵蚀消磨的不适感。
有戏!
太初精神一振,却不冒进。操控着这缕水生触须,并不急于横渡宽阔河面,而是沿着陡峭的河岸壁,向下、向着河水更深处缓缓探去。他需先测试这变种息壤在不同水深、不同水压下的稳定性,以及其持续运作的耐力。
水生触须如探险的触角,缓缓下探。河水越发冰冷,压力渐增,暗流也更加湍急复杂。触须表面微光稳定闪烁,顽强地适应着新环境。
就在下探约十丈深度时,地听术捕捉到的、那原本模糊存在于暗河深处的奇异嘶鸣声,陡然变得清晰起来!
那声音并非冲他而来,却透着一股焦躁与愤怒,似乎正有什么东西在河底激烈争斗?搅得水流愈发混乱。
太初心中一动,操控水生触须暂停下探,谨慎地附着在河岸岩壁上,将感知集中于声音来源。
嘶鸣声愈发凄厉,夹杂着某种硬甲摩擦碰撞的刺耳声响,以及…沉闷的撞击声。隐约间,似乎还有一股极淡却异常腥臊的妖气自河底弥散开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