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不凡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卫生院扩建的事这么快就开始了。闫书记离开的第三天,工程队就正式入了场。
卫生院临时搬到了公社大院里,原来的那几间土胚房瞬间被拆成平地,几十个全劳力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工程队就是区里的建筑队,却只来了三个真正懂技术的人。至于其他干重活的劳力,基本都是沂溪公社各个大队的社员。
大家听说上面要扩建卫生院,自告奋勇报名来做事。
因为这次疫情里,只有沂溪公社得以幸免,乡亲们都知道这是黄不凡的功劳,于是就主动来帮个手。
这个年代的农村基建没有那么严格,平整好场地就开始挖地基,地基里全部用石头砌一道墙,石头墙上抹一层水泥就可以砌砖。
门框和窗户都是木头做的,也就需要大量木匠和泥水匠。
在十几个大队支书的发动下,每天都有几十个人来工地干活,一栋两层的红砖小楼,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不到就建了起来。
三月底,沂溪卫生院正式搬进新大楼,这也是沂溪公社第一栋全红砖结构的建筑。
以前的朱场长、现在的朱书记还想搞个开业仪式,却被黄不凡一句话给打消了念头:
难道你还想敲锣打鼓给卫生院开张,挂个“生意兴隆”的牌子?
前一世,黄不凡经历了好几回这类的笑话,虽然现在还没有网络,信息远没有将来流畅。但如果真的发生了那种事情,保守估计,沂溪卫生院至少会成为全地区的笑柄。
最为扬眉吐气的当属高俊人,去年还是每天提心吊胆、经常被人揪去批斗的“黑五类”,因为这场疫情有功,马上成了正式医生。
在这个年代,能够如此轻松由黑转红的例子不说独此一例,放在全国都不多见。
高俊人心里很感激黄不凡,知道自己这一切都是沾了他的光。
可他也是个有傲骨的人,不会说什么肉麻的感谢话,只是主动担当起门诊医生的担子,尽可能让黄不凡轻松一点。
可黄不凡并不领情,依旧每天连轴转,既要监督二期扩建的工事,又要琢磨去哪里找人手,还经常要陪着高俊人看病。
挂名是跟师傅“学习”,其实也算是在旁边把把关,唯恐高俊人出现误诊漏诊。
搬进了新大楼后,卫生局非常看重如今的沂溪卫生院,给添置了一台200毫安的X光机,还有心电图和显微镜。
从此,沂溪供社会卫生院正式告别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看病的日子。放在整个华安县,除了县城里的三家医院外,沂溪卫生院就成了医疗设备最好的医院。
至于人手的配置,因为二期工程还在修建,卫生局暂时只调派了几个医技人员,以及两个科班的护士。
至于真正看病的医生,依旧还只有黄不凡和高俊人两个。
黄不凡高兴之余,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不说到时候去哪里找那么多合格的医生,就是自己这个院长,目前也是忙得焦头烂额呢。
倒是高俊人一点也不惊慌,还经常给他打气:
你既然叫我一声师傅,我就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只要守住本心,守住那颗“大医精诚”之心,什么样的院长都能胜任。
两世为人的黄不凡,其实对往上爬并不热忱。
他只希望用自己获得的扁鹊传承,这一辈子好好救死扶伤,避免更多像自己失去爱妻的悲剧发生。
时间一天天过去,自从高俊人摘了帽子之后,高大婶的脸上也经常能见到笑容。曾经上过女子师范的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辅导美娟三姐弟。
美娟的成绩在学校一枝独秀,美兵还没有正式上学,却已经认得不少的字了。
就连虚岁才4岁的美芳,在高大婶的熏陶下,不能说可以出口成章,却也时不时冒出来不少新鲜的词汇。
71年的5月份,天气已经有点热了,卫生院的二期即将结束,县卫生局又来了通知:让黄不凡立即去县医院培训进修。
原本就只有两个医生的沂溪卫生院,黄不凡一走就只剩下高俊人一个医生了。
在黄不凡的建议下,高俊人临时担任院长,还从富桥区的大桥、新山、明高三个公社卫生院抽调了六个医生补充过来。
其他几个公社的卫生院人手其实也不怎么富余,可架不住沂溪卫生院现在这规模,大有成为华安县第二医院的架势。
那些医生收到通知当天就来报到了,唯恐半路出什么岔子被人抢走了名额,那就不知道去哪里喊天了。
还来不及去县医院报到,一个人出现了,二弟黄玉明一家四口回到了黄家湾大队。
兄弟俩已经有两年没见面了,得知弟弟一家回来,黄不凡马上就骑着单车回了家。
自从来卫生院上班后,黄不凡在家里待的时间少之又少。
以前还有高大婶帮着玉蓉带着三个孩子,高俊人恢复身份后,高大婶也住到了卫生院成了家属,但也还是经常“回”去黄家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