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壮深夜倾诉带来的情感共鸣尚未消散,一个极其现实的战术难题便摆在团队面前:模拟盘决赛最后一周,排行榜上他们与高远团队的差距微乎其微,如同在悬崖边贴身肉搏。此时,市场传来一个重大行业政策利好的风声,涉及他们长期关注的新能源板块。一个尖锐的决策分歧,瞬间凸显出来,直指团队的核心决策机制。
“干!这绝对是重磅炸弹!”李壮最先激动起来,挥舞着手机上模糊的传闻截图,“消息来源虽然还不明确,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咱们必须重仓押注,这是拉开差距的绝佳机会!就要这种狠劲!”
苏小蕊立刻摇头,语气冷静得像一块冰:“信息未经证实,属于高风险传闻。即使为真,政策落地到股价反应存在时间差和市场情绪博弈。按照凯利公式和我们的风险预算,此刻盲目重仓无异于赌博。我建议,维持现有仓位结构,观望至消息明朗。”
张涛盯着“信息雷达”捕捉到的零星信息流,眉头紧锁:“消息源头混杂,真假难辨。我的程序只能判断信息传播速度在加快,但无法验证内容真实性。从技术层面,不支持做出极端决策。”
三人意见鲜明对立,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始终沉默的王哲。
王哲感到巨大的压力如山般压下。李壮的激进源于其对“机会”的渴望和过往家庭经历中“搏一把”的思维惯性;苏小蕊的保守基于其严谨的风险管理框架;张涛则坚守技术的中立性。都有其道理,但团队需要一个统一的方向。他闭上眼,超感能力下意识地启动,不再针对外界,而是向内审视自身纷乱的思绪,试图剥离情绪,捕捉那个最契合团队长远利益的“最优解”。
几分钟后,王哲睁开眼,目光恢复了清明与坚定。他走到白板前,画出一个简单的决策矩阵:
“第一,信息维度(张涛负责):涛哥,集中火力追踪这个消息的演化路径,重点分析信息源的权重和交叉验证情况,我们需要一个可信度概率评估,而不是简单的真/假二分法。
第二,风险维度(小蕊主导):基于涛哥提供的概率评估,请小蕊设计一套分步建仓的压力测试方案。比如,如果可信度为30%、50%、70%,我们的最大持仓上限和止损线分别如何设定?这不是赌博,是概率化的风险管理。
第三,执行维度(壮哥跟进):壮哥,你负责密切关注市场情绪指标和相关板块的盘口异动,这是验证消息影响的第一现场。同时,做好资金调配准备,但具体操作必须严格遵循我们共同确认的风险方案。”
他没有支持任何一方的极端观点,而是提出了一个融合技术分析、风险管理和市场观察的决策流程,将三人的优势整合到一个可控的框架内。
在提出方案的同时,王哲悄然将超感能力提升到新的层次。他不仅仅感知成员的情绪,更尝试进行一次微型的“决策模拟”:在脑海中快速推演了重仓激进、完全保守以及他自己提出的渐进式方案三种路径下,团队可能面临的情绪波动(狂喜、懊悔、焦虑)和潜在后果。这种推演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方案最能保持团队稳定性和长期战斗力。同时,他刻意将自己的镇定和信心通过超感“共鸣”给其他三人,缓解他们的焦虑和对立感。
方案得到认可后,团队高速运转起来。张涛的程序锁定了几条看似可靠的源头信息,将可信度评估为55%。苏小蕊据此设定了阶梯式仓位增加和严格的动态止损线。李壮则像哨兵一样紧盯着盘面。
然而,市场总爱开玩笑。消息明朗前夜,目标股票突然异动,小幅放量上涨。“是不是消息泄露了?咱们要不要提前动手?”李壮急切地问。空气中弥漫着“怕错过”的焦虑。
苏小蕊坚持按原计划,等待官方正式消息。张涛表示技术面无法判断这是启动信号还是噪音。王哲感受到李壮的焦躁和苏小蕊的紧绷,他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地说:“不动。遵守纪律比这次可能的收益更重要。如果这是陷阱呢?如果明天消息落空呢?按计划执行!”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那一刻,他不再是征求意见的协调者,而是下达命令的指挥官。
王哲的决策,如同一位战场指挥官,在情报不完全的情况下,摒弃了“全线压上”的冒险主义和“固守待援”的保守主义,采取了“梯次配置、弹性防御、重点试探”的灵活战术。这既不是李壮推崇的“梭哈”,也不是苏小蕊理想的“零风险”,而是一个基于概率思维的、可执行的工程化解决方案。
在这场风波中,王哲的角色悄然完成了转变。他不再是简单的“发起人”或“协调者”,而是成为了团队在不确定性海洋中航行的“锚” 与 “舵”——“锚” 定住团队的冲动和恐惧,保持稳定;“舵” 掌握着前进的方向,在分歧中做出最终抉择。这次决策,无形中确立了他在团队中不可动摇的核心领导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