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慈宁宫的菱花窗,在铺着明黄锦缎的桌案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太后赵淑仪端坐在凤椅上,手里捏着一支银勺,正小口品尝着林薇薇送来的杏仁酪。甜杏仁磨得细腻如脂,混着淡淡的桂花蜜香,在舌尖化开时竟没有丝毫腻感,比御膳房平日里做的更合心意。
“这丫头倒是用心,连杏仁的研磨度都拿捏得这么准。” 太后心里暗自感慨,目光落在桌案上那包还未拆开的江南龙井上 —— 是林薇薇今早特意留下的,说是用温水冲泡后配杏仁酪,最能解秋燥。她抬手示意李嬷嬷泡茶,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银勺边缘,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回想方才林薇薇请安时的模样:没有刻意讨好的谄媚,没有急于表现的浮躁,说起 “只求安稳度日” 时眼神坦诚,连递食盒的动作都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全然不像后宫里那些一得宠就急于争位的嫔妃。
李嬷嬷端来泡好的龙井茶,茶汤清澈,带着淡淡的兰花香。太后浅酌一口,再配一口杏仁酪,只觉得连日来因后宫琐事紧绷的神经都舒缓了不少。她看着窗外庭院里开得正盛的菊花,心里的想法愈发清晰:“这丫头倒真懂规矩,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像那些仗着几分宠爱就争风吃醋的,只会给哀家和陛下添乱。若是后宫多几个这样安分的,哀家也能少操些心。”
“太后,您要是喜欢这杏仁酪,奴才明日再去跟姜小主说,让她多送些来?” 李嬷嬷见太后神色缓和,轻声提议道。
太后摇了摇头,放下银勺,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温和:“不必特意去说,免得让她觉得哀家偏宠。不过…… 这丫头的心思倒是细,哀家宫里的小厨房要是能学来这手艺,以后倒也不用总麻烦御膳房。” 她这话看似在说点心,实则是变相认可了林薇薇的 “懂事”—— 既不张扬,又能在细节处让人舒心,这样的性子在后宫里实属难得。
正说着,殿外传来小宫女轻细的脚步声,手里捧着一个雕花木盒,躬身禀报:“太后,内务府刚送来新制的玉饰,说是让您瞧瞧有没有合心意的,好给各宫主子分赏。”
太后示意宫女将木盒呈上来,打开盒盖的瞬间,一抹温润的白映入眼帘 —— 是一柄羊脂白玉如意,通体长约七寸,柄身雕刻着缠枝莲纹,顶端的 “如意头” 圆润饱满,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一看就是上等的和田玉料。
“这玉如意倒是不错,质地温润,寓意也好。” 太后拿起玉如意,指尖触到冰凉的玉面,心里突然有了主意。她转头对李嬷嬷说:“你亲自跑一趟静云院,把这柄玉如意给姜小主送去。就说…… 是哀家赏她的,愿她在宫里平安顺遂,守住本分。”
李嬷嬷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 —— 太后这是要给姜小主 “撑腰” 了。往日里太后赏人,多是些金银首饰,唯有这玉如意,向来只赏给那些深得信任、且太后认为 “能安分守己” 的人,寓意 “保平安、避灾祸”。她连忙躬身应道:“奴才遵旨,这就去送。”
此刻的静云院,林薇薇正和春桃一起整理晾晒的桂花。秋阳正好,金黄的桂花落在竹筛里,散发出浓郁的甜香。听到院门外传来李嬷嬷的声音,林薇薇心里一动,连忙迎了出去。
“姜小主,太后有赏。” 李嬷嬷笑着走上前,将手中的雕花木盒递到林薇薇面前,“这里面是一柄羊脂白玉如意,是太后特意从内务府新制的玉饰里挑的,说愿小主在宫里平安顺遂。”
林薇薇双手接过木盒,指尖微微颤抖。打开盒盖,那柄温润的玉如意映入眼帘时,她清晰听到李嬷嬷心里的声音:“太后对小主可真是上心,这玉如意可是寓意保平安的,往常只有得太后信任的主子才能得到呢!”
“臣妾谢太后隆恩!” 林薇薇连忙屈膝行礼,额头触到冰凉的青砖时,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这柄玉如意不仅是一件贵重的赏赐,更是太后对她的 “认可”—— 认可她的安分,认可她的规矩,也给了她一份在后宫立足的 “护身符”。
李嬷嬷扶起她,笑着说:“小主快起来吧。太后还说了,让您好好收着这玉如意,以后在宫里要是遇到什么为难事,也可凭着它来慈宁宫找太后评理。”
林薇薇捧着玉如意,心里暖流涌动。她送李嬷嬷到院门口时,无意间听到太后派来的小宫女跟李嬷嬷小声嘀咕:“太后说,姜小主虽看着安分,但后宫人心难测,这玉如意既是赏赐,也是提醒,让她多守规矩,少惹是非。还说…… 可暂留用,往后再慢慢观察看看。”
林薇薇的心微微一沉,随即又释然了。她很清楚,太后虽已改观,但后宫多年的经验让她不会轻易完全信任一个人。“可暂留用、观察看看” 已是难得的信任,至少证明太后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对她充满戒备,也不会允许其他嫔妃随意找她的麻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