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朝,鎏金殿内寒气未散,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列队,气氛却比往日凝重几分。昨夜不少大臣都听闻了王御史弹劾姜常在的事,也知道皇帝为此搁置了奏折,今日个个屏息凝神,等着看这场 “朝堂与后宫” 的博弈如何收场。
轩辕昭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原本平和的眼神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威严。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先议政务,而是直接拿起桌案上的奏折,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大殿:“昨日王御史上奏,说朕‘专宠姜常在,忽视六宫’,还说她‘狐媚惑主’,劝朕‘雨露均沾’以固国本 —— 今日朕就跟诸位说清楚,这事,朕的态度不会变。”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鸦雀无声。王御史站在前列,脸色微微发白,却还是硬着头皮上前一步:“陛下,臣并非有意冒犯,只是‘后宫和睦,方能安朝堂’,这是祖制……”
“祖制?” 轩辕昭打断他,语气带着几分冷意,“祖制也说‘君无戏言’,也说‘赏罚分明’。姜常在入宫以来,安分守己,从未干涉朝政,反而多次识破后宫阴谋,护太后安康 —— 朕赏她专属小厨房,常去静云院,是因为她值得,不是什么‘专宠’,更谈不上‘狐媚惑主’!”
他拿起另一份奏折,掷在殿中:“这是内务府呈上来的记录,姜常在每月用度,从未逾制;静云院的规制,是朕特许的,与她无关。倒是王御史,你仅凭流言就给她扣上‘妖妃’的罪名,这就是你所谓的‘直言进谏’?”
王御史看着地上的奏折,额头上渗出冷汗,却还想辩解:“陛下,就算姜常在安分,可‘专宠一人’终究会引发后宫纷争,也会让天下人觉得陛下‘重私情,轻国事’……”
“后宫纷争,朕能平定;天下人怎么看,朕不在乎。” 轩辕昭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朕是皇帝,既要守护天下百姓,也要守护自己想守护的人。姜常在从未给朕添麻烦,反而让朕在处理政务之余,能有片刻安稳 —— 这样的人,朕宠她,天经地义!”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殿内众人,语气带着明确的警告:“往后谁再敢仅凭流言,妄议姜常在,或是借‘祖制’之名干涉朕的后宫私事,休怪朕不念旧情 —— 第一次,罚俸三月;第二次,降职查办;若是有第三次,朕定要治他个‘诽谤君王,挑拨离间’之罪!”
这番话像惊雷般炸在殿内,不少原本想附和王御史的大臣,此刻都低下头,不敢再言语。王御史脸色惨白,张了张嘴,却再也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 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再争辩,只会引火烧身。
轩辕昭看着众人的反应,语气缓和了几分,却依旧带着威严:“朕知道,诸位是为了朝堂安稳,为了江山社稷。但朕想说,后宫之事,朕自有分寸;朕的心意,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劝谏而改变。往后诸位还是多把心思放在政务上,江南的赋税、边关的粮草,这些才是真正关乎‘国本’的事。”
说完,他不再看众人的反应,拿起桌案上的政务奏折:“现在议正事,户部尚书,你说说江南今年的粮食收成……”
殿内的气氛渐渐恢复如常,却没人再敢提 “雨露均沾” 的事。王御史站在原地,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最终只能悻悻地退回队列 —— 他知道,今日这场博弈,他彻底输了,皇帝用铁腕的态度,给了所有人一个明确的信号:姜常在,是他护着的人,谁也动不得。
早朝结束后,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整个皇宫。后宫的嫔妃们听到后,个个心思各异 —— 高贵妃原本还想着借朝臣的压力打压林薇薇,此刻彻底熄了念头;低位嫔妃们更是不敢再议论,生怕不小心触了皇帝的逆鳞。
静云院的小厨房里,林薇薇正和周师傅一起做江南的青团,夏荷匆匆从外面跑进来,语气里满是兴奋:“小姐!陛下在早朝上传话了!说您安分守己,他宠您是天经地义,还说谁再敢议论您,就罚俸三月!王御史想争辩,还被陛下驳回了!”
林薇薇揉面团的动作顿了一下,心里瞬间涌起一阵暖流。她知道,轩辕昭为了她,在朝堂上公开对抗群臣,用自己的帝王威严,为她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这份信任与守护,比任何赏赐都更让她心动。
“知道了。” 林薇薇笑着点头,语气带着几分平静,却难掩眼底的暖意,“你去准备些刚做好的青团,等陛下回来,给他尝尝。”
夏荷连忙应下,心里却满是感慨 —— 自家小姐能得到陛下这般看重,不仅是因为运气,更是因为她的安分与善良,配得上这份独宠。
临近午时,轩辕昭果然如约来到静云院。他刚进门,就闻到青团的香气,脸上露出熟悉的笑容:“看来朕来的正是时候,刚赶上吃你做的青团。”
林薇薇迎上前,递过一杯刚沏好的雨前龙井:“陛下在朝堂上,一定很累吧?先喝杯茶歇歇。” 她没有提早朝的事,却用行动表达着自己的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