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的夏日傍晚,暑气蒸腾得如同无形的潮水。李玄策的车子驶离主干道,拐进一条被高大杨树浓荫覆盖的支路。车窗摇下,温热的风裹挟着泥土与青苗的气息扑面而来,竟奇异地驱散了车内空调制造的冷硬。他微微闭了闭眼,深吸一口这久违的、带着蓬勃生命力的空气,眉宇间因连日案牍劳形而凝结的霜意,似乎被这乡野的吐纳悄然融化了几分。
“部长,前面就是‘绿源’种植基地了。”副驾驶的秘书轻声提醒。
“嗯,”李玄策睁开眼,目光投向远处。夕阳熔金,泼洒在连绵起伏的现代化温室大棚上,那些覆盖着特殊材料的弧形棚顶,在霞光里反射着柔和而奇异的光晕,像一片片栖息在大地上的银色贝壳,静默地孕育着生命。“靠边停一下,我们自己走过去看看。”
没有预先通知,没有前呼后拥的车队。李玄策只带了秘书和一位负责农业领域安全工作的司长,三人如同最普通的访客,踏上了基地边缘一条被踩得坚实的田埂小路。泥土微湿松软,承托着脚步,发出轻微的窸窣声。小路两旁是开阔的露天菜畦,整齐划一,绿意盎然,与远处那些科技感十足的银色“贝壳”形成奇妙的和谐。
一个穿着基地蓝色工装、裤腿沾着新鲜泥点的年轻人正蹲在田垄边检查滴灌设备,抬头看见他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认出了司长,慌忙站起身:“司长,您怎么来了?这…这位是?”他的目光落在李玄策身上,带着敬畏的探寻。
“李部长顺路来看看,”司长简单介绍,“忙你的,我们随便走走。”
年轻人局促地搓着手,想引路又不敢太靠近,不远不近地跟着。
李玄策的目光落在他脚边一株茁壮翠绿的黄瓜藤上。细长的藤蔓攀附在支架上,几朵嫩黄的小花点缀其间,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刚刚成型,青翠欲滴,表皮上还凝结着细小的水珠,在斜阳下闪着晶莹的光。一股极其清新、带着植物特有甜腥气的味道钻入鼻腔。这气味如此纯粹而蓬勃,瞬间击中了他记忆深处某个柔软的角落——那是许多年前,母亲王秀芹在自家小院里摘下第一根嫩黄瓜时,弥漫在晨光里的味道。
他不由自主地蹲下身,指尖极其轻柔地拂过那布满细小嫩刺的瓜身,冰凉的触感透过皮肤传来。一种近乎虔诚的宁静笼罩了他。这一根小小的、即将走上千家万户餐桌的果实,它的安全,何尝不是维系着千万个像他母亲那样的普通人的安心?这平凡的翠绿,承载的分量,远比许多宏大的文件更沉。
“小伙子,”他抬头,声音温和,“这黄瓜,从种下去到能摘,你们怎么知道它‘健康’?怎么确保它没病没灾,清清白白?”
年轻人见部长问话,紧张得喉结滚动了一下,随即指着不远处大棚入口处一个不起眼的白色小盒子,语气认真起来:“部长您看那个,是物联网传感器。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甚至土壤里的水分和养分含量,它都24小时盯着呢。数据实时传到后台系统,有算法盯着,稍微不对劲,警报就响了,我们手机上也立刻能收到提示。要是温度高了,遮阳帘自动就降下来;湿度不够,滴灌马上启动……比人盯得还紧、还准。”
“哦?”李玄策眼中流露出浓厚的兴趣,起身走向那座最近的银色“贝壳”。掀开厚重的保温帘进去,一股混合着湿润泥土和植物清香的微凉空气瞬间包裹了全身,与外面的燥热截然不同。棚内空间开阔,排列整齐的种植槽里,各色叶菜郁郁葱葱。他走到一个传感器旁边,秘书早已心领神会地拿出工作平板,熟练地输入一串指令,屏幕上立刻跳出实时数据流:温度26.8℃,湿度72%,光照强度7800lux……清晰得如同生命体的脉搏。屏幕一角,甚至还能调出这株黄瓜从萌芽到此刻的生长曲线图谱。科技编织的无形之网,正温柔而严密地守护着这些沉默的生命。
“这图谱,”李玄策的手指划过屏幕上那代表黄瓜生长的优美上升曲线,“就是它一辈子的‘体检报告’了?”
“是的,部长。”一个沉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基地负责人孙明海闻讯快步赶来,额角还带着细汗。“从种子处理、土壤消毒、精准水肥,到生长全程的环境监控,所有关键节点数据都会自动记录、上传、形成唯一的电子档案,跟着这批菜一直走到最后。就像…就像给它们办了张电子身份证。”
“身份证?”李玄策咀嚼着这个词,目光锐利起来,“那老百姓买了菜,怎么看到这张‘身份证’?”
“您这边请。”孙明海引着他们走向大棚出口附近的工作区。几名穿着整洁工作服的工人正在流水线旁进行采收后处理。水灵灵的蔬菜被快速分拣、称重。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份包装好的蔬菜被送入一个类似打印机的设备,只听“嘀”的一声轻响,一张清晰的二维码标签便稳稳地贴在了包装袋的醒目位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