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原的初夏,空气里浸润着潮湿的暖意和桑叶特有的青涩香气。蜀绣之乡,一座临溪而建的老作坊内,水车吱呀,带动着几架古朴的木制缫车缓缓转动。方清墨并非为刺绣而来。连日来,一场由境外AI深度伪造技术炮制的“顶流明星丑闻风暴”席卷网络,其逼真程度令人发指,更因刻意引导的“塌房”剧情,诱发了多起青少年模仿自杀的悲剧。作为中科院院士,她受邀参与一个跨学科团队,试图从技术层面破解这场信息灾难,却始终找不到AI伪造的稳定“指纹”。心力交瘁之际,她想起李玄策曾提过蜀地老绣娘“静心”的土法,便带着一丝渺茫的希望,来到了这里,想借这流传千年的指尖艺术,理清自己纷乱的思绪。
作坊里光线柔和,只有缫车转动时木轴摩擦的“吱嘎”声、蚕茧在沸水中翻滚的“咕嘟”声,以及老绣娘低哼的、不知名小调的旋律。方清墨坐在一架缫车前,学着老绣娘的样子,用竹签轻轻拨开沸水里翻滚的蚕茧,寻找丝头。温热的蒸汽扑在脸上,带着蛋白质特有的微腥。她的手指灵巧地捻起一根晶莹的丝线,缠绕在转动的纱框上。动作是生疏的,但那份需要极度专注的重复性劳作,竟真的让她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
“方院士,您看这丝,多亮,多韧。”老绣娘张婆婆在旁边絮叨着,布满皱纹的手熟练地操作着,“老祖宗传下的手艺,讲究的就是个‘心静’。心乱了,丝就断了,绣出的东西也没了魂儿。”
方清墨点点头,目光落在自己刚抽出的丝线上。阳光穿过糊着桑皮纸的窗棂,恰好照在缠绕的丝胶上。就在那一瞬间,她似乎看到丝胶表面有些极其微小的凹凸痕迹,排列得异常规整。她心念一动,从随身的包里摸出便携式高倍放大镜,凑近细看。
那并非杂质!在放大镜下,半透明的丝胶凝固层上,竟清晰地烙印着几个极其微小的古体字——“清静自守”!那字形古朴,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肃穆感。方清墨心头剧震,她认得这字句,出自东汉班昭的《女诫》。这古老的训诫,怎么会出现在现代蚕茧的丝胶上?
“妈妈!水开了!好多泡泡在打架!”李天枢清脆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小家伙对作坊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此刻正踮着脚,扒着盛满沸水的大铁锅边缘,指着里面剧烈翻滚的气泡。
方清墨顺着儿子的手指望去。沸腾的水面,密集的气泡生成、上涌、破裂,周而复始。阳光斜射入水,在气泡的弧面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晕。这本是寻常景象,但李天枢那双能“看见”常人不可见之物的眼睛,却捕捉到了更深层的信息。
“不是打架,”李天枢的小脸皱成一团,带着孩子特有的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每个泡泡里面…都有人!小小的,穿着奇怪的衣服,在拼命地撞泡泡的墙!他们好害怕,好生气…撞得头都破了!”
儿子的描述如同一道冰冷的电流击中方清墨。信息茧房!那些被虚假绯闻煽动、陷入极端情绪、在封闭的认知空间里痛苦冲撞的青少年!李天枢看到的幻象,竟是对这场网络灾难最直观、最令人心碎的隐喻!
她立刻拨通了李玄策的电话,声音带着急促的喘息:“玄策!我在蜀绣坊!有发现!丝胶上有《女诫》古字,还有…天枢看到了茧房里的冲撞!”
电话那头的李玄策,正在国安部的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滚动着网络舆情和各地上报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情况。焦灼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方清墨的发现,像黑暗中划亮的一根火柴。
“《女诫》…清静自守…”李玄策低声重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深邃的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些被AI精心编织的谎言。他猛地想起家中书房里珍藏的那幅《璇玑图》复制品,那是前秦才女苏蕙用五彩丝线织成的回文诗锦,正读反读、横读竖读皆成诗章,将无尽的思念与智慧织入方寸之间。“我明白了!念墨,立刻带着《璇玑图》高精度扫描件,还有你最厉害的AI破译工具,最快速度赶到蜀绣坊!清墨,稳住现场,特别是那锅水,还有张婆婆的缫车!”
李念墨接到父亲指令,立刻从京城的实验室出发。当风尘仆仆的她带着设备赶到作坊时,李玄策也通过加密线路远程接入。作坊里临时架起了简易的工作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复杂的代码在流淌。那幅繁复精妙的《璇玑图》被高清投影在作坊的白墙上,五彩的线条如同迷宫,又似星河。
“爸,你是想…”李念墨瞬间领会了父亲的意图,眼睛发亮。
“对!”李玄策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沉稳而有力,“对方用最先进的AI编织虚假信息茧房,我们就用最古老的信息迷宫——回文诗——来破它的局!念墨,把你收集到的那些伪造视频、煽动性言论,全部导入系统,用《璇玑图》的回文规则进行转译!把那些恶意的二进制代码,给我变成苏蕙的诗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