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十五分,市博物馆西侧的老槐树上,两名身着深色作战服的便衣警察正屏息潜伏。夜视仪镜片后,他们的目光牢牢锁定着展厅二楼那扇嵌着防弹玻璃的窗户——按照苏然制定的布控计划,这里是“幽灵盗”最可能选择的潜入点,也是整个包围圈的诱捕口。
树下的阴影里,苏然攥着对讲机的手指微微收紧。耳机里传来技术科小李压低的声音:苏队,展厅内红外报警系统已切换至‘二级响应’模式,只要目标触碰展柜三米范围,只会触发局部干扰信号,不会打草惊蛇。她轻轻嗯了一声,目光扫过手腕上的战术手表——距离刘峰预告的“取件时间,还有四十五分钟。
这不是苏然第一次和刘峰交手。回溯那场惊心动魄的周旋,三天前,市公安局接到一封没有落款的快递,里面只有一张印着青花梅瓶纹样的卡片,背面用银粉写着:三日之后,子时三刻,取走‘月影梅瓶’,望苏队长赏脸。落款处画着一只衔着钥匙的乌鸦——那是刘峰的标志性符号。
当时,整个刑侦支队都炸了锅。这只“幽灵盗”在过去五年里,先后在七座城市作案,每次都提前发出预告,却总能在警方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全身而退。更令人头疼的是,他从不伤人,只偷指定文物,得手后往往会在三个月内,将文物匿名捐赠给其他博物馆,仿佛作案的唯一目的,就是戏耍警方。
苏然曾带着团队对市博物馆进行过三次全面排查,试图找出刘峰可能利用的漏洞。他们加固了所有展柜的电子锁,在展厅内安装了三十二个高清摄像头,甚至调来了防爆犬在周边巡逻。可就在排查接近尾声时,苏然发现了一个被所有人忽略的细节:博物馆西侧的老槐树与展厅二楼窗户之间,有一段仅宽八十厘米的通风管道,管道外层包裹着隔音棉,正好能避开常规监控的视野;更关键的是,管道尽头连接着展厅的消防通风口,而通风口的锁芯还是十年前的老旧型号——这正是刘峰在过往案发现场留下的“签名”式潜入路径。
他不是在挑战我们的安保,是在测试我们的观察力。204集的案情分析会上,苏然将通风管道的照片拍在桌上,常规布控只会让他像前七次一样溜走,这次我们要‘以退为进’。她提出的计划让所有人都捏了把汗:故意保留通风口的“漏洞”,撤掉展厅内一半的明处摄像头,只留下隐蔽的微型设备;同时,将警力分散在博物馆外围的六个隐蔽点位,形成“外紧内松”的包围圈,等刘峰进入展厅触碰展柜的瞬间,再收紧口袋,瓮中捉鳖。
苏队,这样太冒险了!副队长张磊当时急得直拍桌子,万一他发现是陷阱,直接破坏文物怎么办?月影梅瓶可是元代的国宝,值几千万!苏然却摇了摇头,指着刘峰过往的案卷:他作案五次,从没损坏过一件文物。他享受的是‘完美盗窃’的过程,不是破坏。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觉得自己快要成功了,直到最后一刻才告诉他——游戏结束。
此刻,距离预告时间还有十分钟。苏然靠在博物馆外墙的排水管后,指尖划过腰间的配枪,脑海里不断回放着排查时的画面:通风口附近那片被踩碎的落叶,管道壁上隐约可见的划痕,还有技术科在管道入口处提取到的半枚模糊鞋印——尺码43,与刘峰五年前在A市作案时留下的鞋印数据完全吻合。这些细节都在印证,刘峰的目标路径,和她预判的分毫不差。苏队,北侧点位一切正常,未发现可疑人员。对讲机里传来小张的声音。
东侧收到,防爆车已就位,随时可以封锁大门。南侧隐蔽点报告,发现一名穿黑色连帽衫的男子,正朝博物馆后门移动,步态特征与刘峰吻合!
苏然的心跳骤然加快:盯紧他,不要轻举妄动,等他进入展厅再说。她调整了一下耳麦,看向二楼的窗户——那里依旧一片漆黑,只有展柜内的小射灯,在玻璃上投下淡淡的光晕,月影梅瓶的轮廓在灯光下若隐若现,瓶身上的梅花纹样,仿佛在夜色中静静绽放。
晚上八点五十分,南侧隐蔽点传来新的报告:目标已绕过后门安保,进入西侧小巷,正在靠近通风管道!苏然深吸一口气,对着对讲机下令:各点位注意,目标开始行动,进入一级戒备状态,未经我允许,不许擅自行动。
一分钟后,老槐树上的便衣传来消息:目标已爬上通风管道,正在拆卸入口的防护网,动作很快!技术科,监控画面是否清晰?苏然问道,清晰!微型摄像头拍到他的侧脸了,就是刘峰!小李的声音带着兴奋。
苏然攥紧了拳头,目光死死盯着二楼窗户。她能想象到,此刻刘峰正蜷缩在狭窄的通风管道里,像一条灵活的蛇,朝着展厅的方向移动。技术科曾模拟过他的行进速度,按照管道长度计算,他到达消防通风口,还需要三分钟。还有两分钟。苏然对着对讲机报时,各点位做好准备,等我口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