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支队的办公室里还飘着昨夜剩下的速溶咖啡味,李维将张诚遇害案的卷宗摊在桌面上,指尖按在现场照片的边缘——照片里,市中心医院的主治医师张诚倒在办公室的飘窗旁,胸口插着一把手术刀,窗台上的绿萝被打翻,水渍在米色地毯上晕开,像一滩凝固的血。
李队,243集结尾锁定的那几个嫌疑人,排除了三个。年轻警员陈曦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过来,屏幕上是整理好的排查表,药剂科的王主任案发时在外地开会,有酒店监控和机票记录;护士站的刘姐虽然和张医生有过口角,但案发时段在急诊室换药,有三名患者可以作证;还有设备科的老周,他的痛风犯了,在家休息,邻居看到他下午没出门。
李维点点头,手指在卷宗上滑动,最终停在赵立伟这个名字上——他是市中心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和张诚在同一个诊疗组,也是张诚遇害前最后一个在办公室外出现过的人。技术科在梳理医院走廊监控时,发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在张诚办公室外徘徊,当时还没确认身份,此刻陈曦的电脑屏幕上,已经清晰地显示出那张脸。
赵立伟的监控轨迹查得怎么样了?李维抬头,目光落在陈曦递过来的监控截图上。截图里,赵立伟穿着白大褂,双手插在口袋里,站在张诚办公室斜对面的安全通道口,头微微偏向办公室的方向,走廊里的声控灯刚灭,只有应急灯的微光落在他脸上,看不清表情。
查了近一个月的监控,发现他从三周前开始,就频繁跟踪张医生。陈曦点开一个时间轴文档,上面标着十几处红色圆点,第一次是三周前的周一,张医生下班后去了城东的药店,赵医生开车跟在后面,停在药店斜对面的停车场,直到张医生出来才走;上周三晚上,张医生去学校接女儿,赵医生又出现在学校门口的公交站,戴着鸭舌帽,假装等车;最密集的是案发前三天,他每天都会在张医生办公室外待上十分钟左右,有时候是假装路过,有时候干脆站在安全通道口盯着。
李维的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发出沉闷的声响。跟踪行为往往是作案前的踩点,尤其是这种有规律、有频率的跟踪,绝不是偶然。他拿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一口凉白开,喉咙里的干涩稍微缓解:去查赵立伟和张诚的关系,同事评价、工作交集、有没有过矛盾,尤其是最近三个月的。
已经在查了。陈曦调出医院职工的访谈记录,大部分同事说他们俩是表面和气,张医生是诊疗组的组长,赵医生比他晚进医院两年,一直没升上正主任,去年有个省级优秀医师的名额,最后给了张医生,赵医生当时还找院长谈过,说评选不公平;还有护士说,上个月他们俩在诊疗室吵过架,声音很大,隐约听到数据、责任之类的词,具体内容没听清。
李维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职场竞争、利益冲突,这些都是常见的杀人动机,但光有跟踪和矛盾还不够,必须找到更直接的证据。他看向技术科的方向,那里的灯还亮着——昨晚技术科的人连夜调取了张诚的手机数据,现在应该有结果了。走,去技术科。李维抓起外套,陈曦立刻跟上。走廊里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办公楼里回荡,路过值班室时,还能听到老民警打盹的呼噜声,与技术科里键盘的敲击声形成鲜明对比。
技术科的王鹏正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操作,屏幕上满是代码和数据碎片。看到李维进来,他抬头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一丝兴奋:李队,有发现!张诚的手机里,和赵立伟的聊天记录被删了,不是普通的删除,是用专业软件清的,连回收站都没留痕迹。能恢复吗?李维凑到屏幕前,看着那些闪烁的代码。
正在试。王鹏点击了一个恢复进度”的窗口,上面显示着37%,“我们找到了备份的云端数据,但对方删除时连云端同步都关了,只能一点点扒碎片。不过目前恢复的部分里,有几条上周的聊天记录,你看——
屏幕上弹出几条残缺的对话:
张诚:你不能这么做,这些数据是假的,会害了病人。
赵立伟:我怎么做,不用你管,当初这个项目你也参与了,你以为你能脱得了干系?
张诚:我已经向院里提交了报告,必须终止这个试验,否则我会上报卫健委。
赵立伟:张诚,你别逼我……
后面的内容就断了,只剩下乱码。李维的眼睛眯了起来——项目假数据、试验,这些词串联起来,远比职场竞争更危险。他转头对陈曦说:立刻去市中心医院,查张诚和赵立伟最近参与的项目,尤其是涉及试验和数据的,另外,找院方要他们俩的绩效评估、项目申报材料,所有和工作相关的文件都要。
陈曦刚跑出去,王鹏又喊住李维:李队,还有个发现!赵立伟删除聊天记录的时间,是案发后两小时零十七分,正好是我们接到报案,去医院封锁现场的时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