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夜晚,照海市政府大楼渐渐沉寂下来,只有少数几个窗口还亮着灯,其中之一便是市长叶辰的办公室。
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摊开着一幅刚刚绘制完成的《照海国家级高新区产业布局与空间规划图(未来三年)》。
不同颜色的区块、线条和标注密密麻麻,如同一个精密仪器的电路板,勾勒出这片土地未来的脉搏与心跳。
叶辰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和神经紧绷,让他的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窗外,城市的霓虹无声闪烁,映照着他沉思的脸庞。
就在这时,放在桌角的私人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的来电人让叶辰瞬间坐直了身体——“大伯叶卫邦”。
他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了一下呼吸和状态,仿佛即将面对的是一场重要的汇报,然后才按下了接听键。
“大伯,晚上好。”叶辰的声音恭敬而沉稳。
“嗯,叶辰啊,没打扰你工作吧?”电话那头传来叶卫邦沉稳浑厚的声音,带着一种久居上位者特有的、居高临下的关切。
这种关切,与其说是温暖的问候,不如说是一种带着审视意味的开场白。
“没有,刚处理完手头的事情。您请讲。”
“照海现在是国家级的平台了,”叶卫邦开门见山,语气平淡却分量十足,“你作为主要领导,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工作上还顺利吗?各项指标推进得怎么样?”
“谢谢大伯关心。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按计划推进,压力确实有,但团队士气很高。”叶辰回答得谨慎而清晰,“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了年度目标的7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了2.1个百分点,几个旗舰项目也已经正式动工了。”
他精准地报出了几个关键数据,这既是对自己工作的自信,也是向大伯证明,他并非浮于表面,而是真正沉在了事情里面。
“嗯,开局还算稳健。”叶卫邦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随即话锋微妙一转,“国家级高新区,关注度不一样了。你现在是站在聚光灯下,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审视。做事要更加稳重,考虑要更加周全。无论是重大决策,还是关键岗位的用人,都要经得起推敲,要符合程序和规矩。”
叶辰静静地听着,他知道,这只是铺垫。
“有什么需要协调支持的,”叶卫邦的语气似乎随意了些,“可以按程序,通过正常渠道向省里、甚至相关部委反映。家里这边,也会关注你们的进展。”他略作停顿,仿佛不经意地补充道,“哦,对了,前几天听说,发改委高新技术司近期在重点关注各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和产出效益,准备树几个典型。你们照海在存量土地盘活方面,如果有什么好的实践,不妨系统总结一下,按程序报上去。”
叶辰的心微微一跳。“按程序反映”,这看似原则性极强的一句话,由大伯说出来,背后蕴含的意味却截然不同。它意味着在关键时刻,照海的声音、他叶辰的声音,有可能通过一条更顺畅、更受重视的渠道传递上去。而后面那句关于发改委动向的“随口一提”,更是价值千金的信息赋能,为他指明了近期工作的一个潜在发力点。这是一种含蓄而极其有力的背书,不动声色,却重若千钧。
“我明白,谢谢大伯提醒。我们在这方面确实做了一些探索,正准备进行梳理总结。”叶辰沉稳地回应,既表达了领会,也展现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工作基础。
通话结束,叶辰缓缓放下手机,身体重新靠回椅背,但内心的波澜却并未平息。
书房里只亮着一盏台灯,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
他清晰地感受到,随着照海升级成功,自己在家族这个庞大而精密的政治体系中的分量,确实发生了变化。
大伯的电话,是一种更高级别的认可和接纳。
然而,这种关注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资源和信息的倾斜,也带来了更严苛的审视和更高的期望。
“绝不能行差踏错半步。”叶辰在心中默念。家族的荫蔽或许能让他起步更顺,但要想走得远,站得稳,最终依靠的,必须是自身过硬的能力、扎扎实实的政绩和无可指摘的口碑。他必须比任何人都更加谨言慎行,更加如履薄冰。
桌上的规划图仿佛变得更加沉重,那上面勾勒的,不仅是照海的未来,也是他叶辰必须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来的征途。
几乎是在叶辰刚刚消化完与大伯通话带来的思绪时,私人手机再次震动起来。这次屏幕上显示的是 “三姑叶卫华”。
叶辰的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微笑,三姑的风格他再熟悉不过——雷厉风行,精准打击。他再次调整状态,接通了电话。
“叶辰,恭喜啊!照海这一步跨得漂亮!没枉费你这两年的心血!”叶卫华的声音清脆利落,祝贺的话语如同子弹般射出,毫不拖泥带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