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的长安城,万籁俱寂,唯有更夫的梆子声在空旷的坊巷间回荡,一声声,像敲在凝滞的夜气上,余音被风卷走,又在墙角低语般复现。
国子监厚重的宫墙隔绝了内外的世界,墙内是墨香与沉睡的功名,墙外,一片幽深的槐林里,却亮着一丛微弱的烛火。
火光在湿冷的夜雾中微微颤抖,映出一圈昏黄的光晕,像是从地底浮起的一颗星子。
十余名士子,既有国子监的监生,也有落魄的寒门读书人,正围坐在一块平坦的青石上。
石面沁着夜露,触手冰凉,衣角贴着皮肤,寒意顺着脊背爬升。
他们的身形在摇曳的烛光中被拉长,扭曲,投在树干与草叶上,仿佛一群渴求光明的影子,在黑暗中挣扎着伸展。
主讲之人是陈砚秋,他面容清瘦,眼神却亮得惊人,像燃着两簇不灭的炭火。
他没有讲八股文的起承转合,也没有剖析经义的注疏,而是将一本王通的《中说》摊在膝上,纸页被夜风吹得微微翻动,发出沙沙的轻响。
“天下有道,圣人藏焉;天下无道,圣人彰焉。”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如同细针刺入耳膜,“诸位,敢问今之天下,是有道,还是无道?”
空气瞬间凝固。
夜风仿佛也停了,连槐叶的轻颤都静止。
士子们面面相觑,呼吸都放轻了,连吞咽口水的声音都显得刺耳。
这是一句足以引来杀身之祸的问话,像一把无形的刀悬在头顶。
一名穿着国子监服饰的年轻监生脸色发白,嘴唇翕动了半晌,才用蚊蚋般的声音道:“陈先生,若说无道,岂非……岂非谤国?”
陈砚秋笑了,那笑意带着几分苍凉,嘴角牵动时,烛光在他脸上划出一道深影:“缄口不言,才是对这个天下真正的诽谤。诸君,真儒之魂,不在金殿之上歌功颂德,而在草野之间开启民智,点燃心灯。”
话音刚落,众人心中仿佛有惊雷滚过。
他们读了半辈子圣贤书,所求的不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未有人告诉他们,读书人还有另一条路可走。
那声音在耳中嗡鸣,久久不散,像在胸腔里点燃了一簇火苗。
槐林对面的茶肆二楼,一扇窗户半开着。
林昭然端坐于暗处,指尖的茶水早已冰凉,杯壁凝着细密的水珠,滑落时在她手背上留下一道湿痕。
她没有看那群慷慨激昂的士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长安城深处那片连绵的宫阙。
金瓦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如同巨兽的鳞甲,沉默地俯视着这座城。
陈砚秋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投向那片黑暗的石子。
她收回目光,在随身携带的册子上,用一种外人无法看懂的符号,悄然记下“槐林课时”四个字,将其正式纳入她那套精密如蛛网的“灯语”联络体系。
这,是她计划中的第一声号角。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顺天府尹裴仲禹的耳中。
听闻“国子监外,逆贼聚众讲学,妖言惑众”,他勃然大怒,当即带上一队府兵,如猛虎下山般直扑槐林。
靴底踏碎枯枝,铁甲碰撞声在林间回荡,惊起几只夜栖的寒鸦,扑棱棱飞向墨黑的天幕。
然而,当他气势汹汹地拨开树丛时,看到的景象却让他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烛火依旧,士子们却并非在密谋,而是人手一卷《孝经》,散坐于林间。
陈砚秋正温声讲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声音如溪水潺潺,拂过耳际。
士子们见到官兵,脸上虽有惊慌,但手中捧着圣人经典,腰杆也硬了几分。
纸页在指间微微发颤,却无人放下。
裴仲禹冷眼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倔强的脸,目光如刀,试图找出破绽。
可他们读的是《孝经》,讲的是“孝悌”,这是煌煌正道,是朝廷维系纲常的基石。
他找不到任何治罪的由头,最终只能阴沉着脸,拂袖而去。
回到府衙,裴仲禹的怒火化为了更阴冷的对策。
他连下两道命令:“其一,国子监生,凡出入者,必须在门簿上详记时辰缘由。其二,凡监生与身份不明之寒门士子私会者,一经发现,记大过一次,通报学政。”紧接着,他又下令在槐林四周增设夜巡的岗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将那片小小的林地围得如铁桶一般。
消息传到林昭然耳中时,她正对着一盏油灯,推演着下一步的计划。
灯焰在她眼中跳动,映出两簇微光,像在暗夜中燃烧的意志。
强攻已然不行,裴仲禹的反应比她预想的更快、更狠。
她沉思良久,在纸上写下五个字:换形,不换神。
一张新的网,在她的脑中迅速成形。
她通过“灯语”系统,向所有参与者下达了新的指令。
她设计了一套“轮讲制”,废除了固定的主讲人。
每夜,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主讲。
今日是东城古井边,明日是南城石桥头,后日或许是西市某个废弃的祠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