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委司长刘建业,是一把好刀。
一把锋利到能见血封喉,又懂得如何在体制的刀鞘中完美隐藏自己锋芒的刀。
当这把刀,被陆云彻底“开刃”之后,其爆发出的破坏力是惊人的。
第二天。
一份盖着“国家安全委员会”和“891工程最高指挥部”双重印章的红头文件,以“十万火急”的密级下发到了全国各大工业省份的相关部委。
文件的标题,平平无奇——《关于征调部分骨干技术人员参与国家重点项目联合攻关的通知》。
但文件的内容,却霸道到了极点。
文件以“为加速‘龙骨’号航母及配套舰船建造,整合全国优势工业力量”为名义,
要求名单上的数十家濒临破产的军工厂、机械厂、造船厂,立刻将其厂内所有技术评级在六级以上,工龄超过十年的核心技术骨干,进行“无限期借调”。
借调地点:红星湾。
文件措辞强硬,不容置喙,直接绕开了所有地方上的利益纠葛和扯皮程序。
更绝的是,文件的最后,附上了一条补充说明:
所有被借调人员的编制、户口、福利待遇,将统一由“红星湾国际人才发展基金会”(周文海连夜成立的皮包公司)进行“托管”。
家属的安置、子女的入学、未来的养老医疗,全部由红星湾一力承担,标准远超原单位。
这已经不是“借调”了。
这是赤裸裸的连锅端!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工业系统哀鸿遍野。
无数地方大员的电话,打爆了计委的办公室,想要找刘建业问个说法。
但刘建业的办公室,电话永远占线。
他本人则带着工作组,亲自坐镇第一线,雷厉风行地执行着“抢人”计划。
遇到思想工作做不通的,他直接甩出红头文件。
遇到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的,他直接让警卫“护送”工作。
遇到敢撒泼耍赖的厂领导,他当场让纪委的同志请去“喝茶”。
短短半个月。
一支由三千多名顶级技工、工程师组成的“失落军团”,浩浩荡荡地从全国各地,被“打包”运往了红星湾。
这些人,是华夏工业最后的脊梁。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双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脑子里都装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他们本该是时代的英雄,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埋没在破败的厂房里,拿着微薄的工资,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而现在,陆云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甚至不敢想象的未来。
当他们踏上红星湾的土地,看到那座如同科幻造物般的超级船坞,看到那节已经铺设好的、散发着幽蓝色光芒的航母龙骨时。
所有人的眼睛,都红了。
那是一种压抑了半辈子的梦想,在瞬间被点燃的火焰。
不需要动员。
不需要口号。
他们扔下行李,换上工装,直接冲进了那个能让他们实现毕生抱负的战场。
“手”的问题,解决了。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红星湾的总装车间,彻底变成了一个矛盾的聚合体,一个混乱的“联合国”。
巨大的船坞内,被划分为上百个作业区。
东边,是刚刚从川蜀老三线迁来的老师傅,习惯了用游标卡尺和经验主义,正在为一个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旁边来自沪市大厂的工程师用方言吵得面红耳赤。
西边,一群被“请来”的德国专家,满脸傲慢地指着图纸,用蹩脚的中文,批评着华夏工人的操作不符合“DIN标准”,结果被一个脾气火爆的东北焊工,指着鼻子骂了回去。
“狗屁的洋标准!还没老子的手稳!”
南边,负责动力系统的美国通用电气团队,和负责航电的法国达索团队,因为线路铺设的优先级问题,差点上演全武行。
整个车间,人声鼎沸,鸡飞狗跳。
不同工厂的技术传承,不同的工作习惯,不同的国家文化,不同的语言……
所有的矛盾,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被无限放大。
效率,不升反降。
整个航母的建造工程,几乎陷入了停滞。
马振邦总工急得嘴上起了燎泡,秦山河司令拍着桌子大发雷霆,就连新上任的“监工”刘建业,也是一筹莫展。
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
这是管理问题,是人性问题。
无解。
就在所有人都焦头烂额之际,陆云却像个没事人一样,正在船坞的一个角落里,安静地视察着。
他没有去调解任何矛盾,也没有去斥责任何人。
他只是静静地走着,看着,像一个局外人。
最终,他走到了一块刚刚铺设完成的飞行甲板钢前。
这块钢板,很特殊。
上面,用焊枪,歪歪扭扭地刻着上万个名字。
这是所有参与“龙骨”计划的华夏工人的名字。
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这艘承载着民族希望的巨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